文/阿斌【原创】
中国的古代史就是电视剧创作的丰厚宝库。在戏说了明清、汉唐后,辽国的历史也搬上了荧屏。这就是最近刚刚上演的《燕云台》。
根据预告,《燕云台》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的故事,历史跨度应当不小。通常我不喜欢看预告,好像做了剧透,没了新鲜感。
从目前仅播放的几集来看,太皇耶律阿保机的三支后代们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兄弟残杀,又是血雨腥风,你死我活。这个戏码有些老套,无非是将汉唐、明清的大幕移到了大辽。当然其中也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
耶律阿保机出身于契丹贵族,年轻时即被任命为挞马狘沙里(亲兵队长),后任执掌兵权的夷离堇,南征北战十数年。916年(辽神册元年)建立辽王朝,即皇帝位,并长期从事对中原、渤海及北方诸民族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他本着中央集权的统兵原则,取消"兴兵合议"的旧习俗,设立北枢密院统管契丹兵马,组建直接听命于自己的宫帐军。重视网罗中原人才,重用汉族谋臣战将。太祖耶律阿保机晚年对汉学执着极深,太子耶律倍受其影响,一心推行汉化。
当时辽国立国未久,各部族长势力仍然强悍。阿保机死后,他的皇后述律平聚拢一批反对汉化的宗族重臣,废长立幼,联手推举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太子耶律倍就这么失去了皇位,惨死于异国他乡。
耶律德光继位不久,利用后唐大将石敬瑭欲称帝的野心,得到幽云十六州。一口吞下这么大的汉人疆域,想要稳固地盘,迫使他只能进一步推行汉制,但又要兼顾原来契丹部族的势力。于是耶律德光建立了独具契丹特色的南北官制,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
幽云十六州到手,令契丹国力蒸蒸日上,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入汴梁城称帝,改国号契丹为大辽。但过于激进的政治野心引来反弹,以当时的辽国体制和国力还无法控制这么多地盘,耶律德光最终弃汴梁北撤,死于军旅之中。
之所以要讲这段历史,因为许多人对这段史料都不太了解。我也特地梳理了阿保机的三支血脉,便于大家看剧时明白。
《燕云台》是从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孙子耶律阮被杀开始,他娶了南人(汉人)为妻。十八年后,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经超饰)已经长大,他寄养在叔叔辽太宗耶律璟家,体弱多病,但内心思变。
由唐嫣饰演的萧燕燕,生长在后族家庭,深得父亲宠爱,聪明热情,敢做敢为,不言放弃。她与韩德让(窦骁饰)青梅竹马,早订终身,但却命运捉弄,巧遇耶律贤,并在危难中救了耶律贤(明庡),于是演绎了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
在剧中,唐嫣饰演的萧燕燕不改以往的傻白甜的形象,甚至更有甚者。据说她会演绎萧太后的一生,我有些替她担心,是否能够驾驶?
情侣韩德让虽然英武俊朗,但缺少征战沙场的刚勇与豪气,也不如在张艺谋的《山楂树》中的老三那样朴实敦厚,略显扁平一些。
剧中好看的人物是大姐胡辇(佘诗曼饰)和太平王(谭凯饰)及宰相萧思温(刘奕君饰)。
胡辇,稳重大方有担当。作为家中长女,母亲去世早,替父亲分忧,心甘情愿地照顾两个年幼的妹妹。在面对喜隐的勾引,一眼看穿,不为所动。为了救妹妹,虽不情愿,还是说话算话,嫁给了太平王。
太平王是大王的好助手,杀伐决断,行动果敢,对胡辇也是有情有意,让人感到是个好男人的形象。在他身上有着男性文化的魅力。
刘奕君饰的萧思温,三个女儿的父亲,又是朝中宰相,在朝中伴君如伴虎,况且是一只凶恶的猛虎。他每天都如履薄冰一般小心谨慎,但也是心系思变,暗中与耶律贤(明庡)联系。当然穿针引线的恰是韩德让。
剧中最不讨好的是二姐乌骨里和她的丈夫喜隐,估计不会有好下场。一个是虚荣心作祟,一个是不怀好意,真是天生的一对。乌骨里的人设有些雷同,如《知否知否》里的四姑娘。
看了几集,有点想弃剧了。因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要有价值判断、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要能给人美的感受。这部剧对于大家不太熟悉的史料,从人物关系上梳理得不够清晰,给人的印象,只是为了皇权而兄弟间的残杀。特别是中间有一集大王耶律璟的杀人场面,疑心重,没缘由地杀人,处理得不好。再有就是唐嫣也演了不少剧了,看不到她的成长,还是那幅傻白甜的样子,引起了审美疲劳。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特别简单,用心拍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接地气,生活化,揭示人性的美好,又能够从中看到希望。但是,好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