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详解龙湾之战:谍中谍,局中局,朱元璋如何力克陈友谅?

前因:公元1356年,朱元璋分兵三路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现南京)。穷人家的孩子朱元璋终于从凤阳走了出来,他的帝王之路也由此开始,从1356年到1358年,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接连重创张士诚后,从此,他真正的敌人便是应天西面的陈友谅。

图一:元朝末年势力分割形势

陈友谅以他心狠手辣、胆大妄为的性格,在接连杀死倪文俊、徐寿辉后,于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在漫天狂风大雨的掩盖下,于五通庙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交锋从此开始。

但与其说这是战争,不如说这是一场赌局,只是这个赌局的赌注实在太大了,那便是天下!

1、 挑衅还是找死?

朱元璋在击败张士诚后,要继续壮大便面临两种抉择,那就是继续消灭张士诚还是硬抗陈友谅。

在一般人眼里,张士诚弱太多,先把他杀了,占领江苏浙江后,再与陈友谅决战。这似乎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但是朱元璋之所以成为了朱元璋,那就是他那异于常人的天才的战略眼光。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当自己的看法太过独特时,最后往往都是听从大多数人的看法。

但是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所有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个比自己强大数倍的陈友谅!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图二:陈朱张三方势力位置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可以很容易揣摩朱元璋当初的想法。

张士诚贩卖私盐出身,能够取得当时的成就已经很满足,这个人没有太多的理想,而且商人总是无利不起早,他应该非常乐意陈朱二人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而陈友谅从一个书生起家,他是一个真正的枭雄,如果朱元璋大举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趁此机会,东西夹击朱元璋。

如此一来,朱元璋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既然决定了对付陈友谅,那么朱元璋此时要做的就是静待时机。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人的交锋来得实在太快了,这一切都要拜猛将常遇春所赐。

公元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率部攻克了池州,陈友谅十分震惊,立即安排部队想要夺回,但又被徐达、常遇春截击,并且俘虏了陈友谅三千人。

常遇春有一个爱好,就是杀俘虏,在不经请示的情况下,连夜将这三千人活埋了!

陈友谅被这一举动激怒了,是的,他真的怒了。

自从他从军以来,什么时候被人如此挑衅过。

1360年,陈友谅率领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共计十万大军向应天出发。

我们来分析下目前的局势,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湖南和湖北,朱元璋在南京,也就是陈占据在长江的上游,朱在长江的下游。

图三:战前形势

并且,陈友谅的水军非常强大,军舰大多有三层楼之高、火炮齐全,而朱元璋这里全是渔船,水军就一万之多。

虽然我也不是很懂物理,但是逆流而上,用渔船在水上和战舰硬抗,以一万打十万,似乎怎么看都是找死。

2、 陈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龙湾之战

纵观陈友谅的作战,可以发现此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从不做规划,想打哪就打哪。碰到这种人,朱元璋也是无可奈何。

果然,陈的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采石,沿江而下,轻松拿下了太平。

采石与太平均位于现安徽省马鞍山市附近。

采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通南京,南达芜湖,采石渡口隔江与和州(今和县)横江相望,牛渚山为南京西南屏障,有"宁芜要塞"之称。

而太平又是另一个军事重地,城高池大,太平一破,应天失去了他的屏障,像一个赤裸裸的婴儿暴露在陈友谅的剑下,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孤城、一万水军、一个不堪一击的朱元璋。

天下似乎已经握在陈友谅的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的手下都开始思考该如何逃跑。毕竟陈友谅真的太强大了,强大到自己根本无法对抗。

但,转机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惊天动地,上天只给了朱元璋一个人,那就是——刘基。

刘基自从加入朱元璋手下后,一直沉默寡言,好在这个人脾气很好,又一副书生打扮,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

但是在所有人都要逃跑的时候,刘基站出来了。

他坚决地认为,想跑?

跑到哪里去呢?滁州还是濠州,或者干脆逃回凤阳?

以陈友谅的性格,他会放过你?

与其在逃跑过程中被狗一样杀死,不如选择决战,但之所以他这样认为并不是刘基不怕死,而是他看出了陈友谅那骄横的特点,只要诱敌深入,再用兵伏击,胜利的概率非常大。

他向朱元璋以及所有的人发出了自己入职以来的第一句话:"要跑你们跑,我誓与应天共存亡"。

此时他不再是一个书生,而是后来举世皆知的天下第一谋士——刘伯温。

在刘伯温的鼓舞下,逃跑的念头被打消了,接下来便是如何应战。

陈友谅从两湖地区出发,势必沿长江而下,经由秦淮河直抵南京城下,而这条水路中唯一的阻隔便是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江东桥。

如果陈友谅真走这条路,在他强大的水军下,朱元璋必败无疑。

陈友谅第一条进攻路线

面对这种战局,一时众说纷纭,有人建议夺回太平,有人建议主动出击,这两个方案都被朱元璋否决,他用他超人的军事直觉,将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应天城外的龙湾。

龙湾附近是一大片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弃船登岸,在龙湾附近有一座石灰山(今狮子山),是最佳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将龙湾附近的守军全部撤走,同时命令徐达、常遇春、杨靖、赵德胜在龙湾附近潜伏,自己带领剩余军队,驻扎在北面的狮子山。

圈套虽然已经设好,狼到底会不会来呢?

陈友谅又不是个傻子,怎么就会放弃自己的水军优势,来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好戏马上开场,双面间谍康茂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康茂才,此人原是陈友谅的手下,后来投降朱元璋,但又在朱元璋的指示下秘密和陈友谅接触。

于是,大战前夕,康茂才再次联系陈友谅,极力建议陈友谅走水路,直抵应天,而他自己则会将那座唯一阻碍汉军的木桥拆掉。

陈友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即回应胜利后重赏康茂才。

天下,于陈似乎近在咫尺。

而在得到陈友谅的回信后,朱元璋连夜命李善长在木桥附近建立了一座石桥。一切都准备就绪。

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干扰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场游戏残酷的地方就在于:

双方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失败,意味着失去一切!

而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便是天才——拿破仑。

3、 阴谋,都是阴谋!

公元1360年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带领他的无敌舰队进入秦淮河,直抵江东桥。

他此时的心情是无比美丽的,但随后,他意外地发现,那座江东桥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石桥,依然静静地躺在月光之中,而康茂才似乎也没有出现。

不好!

陈友谅心情一下跌倒了谷底,中计了!

惊慌之下的陈友谅,立即安排军队戒备,手忙脚乱一番后,他又惊奇地发现:周围似乎安静得太过诡异了!

如果是中计,此时不应该杀声震天,伏兵齐出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友谅生性多疑的性格害了他,如果他把石桥毁掉,继续前进,一切都会不一样。

但他认为事情出奇必有妖,石桥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恰在此时,陈友谅的另一军在龙湾一路凯歌高奏,轻松登陆,得到消息后,陈大喜,那就去龙湾登录吧!

当日下午,陈友谅大军直抵龙湾,顺利登陆,一切都十分顺利。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此时的陈友谅又是无比自信了。

但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一双眼睛正在看着陈友谅的一切行动。

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在进行着,这是朱元璋对人心的把控,他真的把陈友谅看穿了,陈友谅疑心太重,自然不会选择冒险,稳妥会是他最后的选择。

是的,狼终于来了!

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走进了圈套之中。

隐藏在石灰山后、龙湾附近的五路兵马,也在静静地看着汉军,他们还没有出击,因为朱元璋还没有看够。

战场再一次陷入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终于,朱元璋开始了,他大手一挥,五路兵马齐出。

如果在水上打,肯定是打不过陈友谅的。但朱元璋的红巾军在陆地上,那可是无敌的。

汉军士兵终于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坑,这个坑是朱元璋给自己挖的,是自己的皇帝带领自己跳进来的。

这次战役的结局,到了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了。

汉军在朱元璋骑兵的轮番冲击下,在龙湾附近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七千多名俘虏。更让朱元璋开心的是,他缴获了陈友谅一百多艘军舰,这是他后来与陈友谅决战的资本!

陈友谅失败后,率军逃回了江西。

正如朱元璋所料,在江苏的张士诚,只是眼睁睁地看着陈友谅被狠揍了一顿,压根没有来帮忙的意思。

小结

纵观整个龙湾之战,我们难免会替陈友谅感到可惜。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下真的是咫尺之涯。以十万水军组成的舰队,直下应天,历史就将重新书写。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陈的失败是必然的,而朱元璋的成功绝非偶然。

正如刘基在战前一针见血指出的,陈友谅是骄兵必败。

陈是一个十足的枭雄,从一个书生起步,杀倪文俊、徐寿辉,登基称帝,坐拥当时可以说全世界最强大的水军与舰队,他应该自豪,但他不该骄傲。

另一方面,陈友谅的指挥向来是没有章法的,随性而为,想打哪儿就打哪儿,这种指挥技术是他赖以成功的根本,但也成为了葬送他一生基业的最大的原因。

龙湾之战对于陈来说不算是生死之战,因此他表现得更加随意和嚣张,轻易地相信康茂才,不做提前侦探。

在发现被骗后,又只看到龙湾登陆的容易,没有仔细思考背后的原因,从而一头扎进朱元璋的圈套之中。

小喵认为很多事情就是要一击必克、全攻而返,龙湾的失败给了朱元璋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友谅发现了这团火苗,但第一次没有将他扑灭,反而让这团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最终自己也葬送在这团大火之中。

同时一个人的成果也绝非是偶然的,这从朱元璋身上可以得到最好的证明。

首先他的勇气绝非一般人可以比,在龙湾之战前,朱元璋依靠他天才的战略眼光和超越常人的胆量,做出了两个最重要的决定。

第一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敢于直接选择陈友谅这根硬骨头,正所谓"攫兽先猛,擒贼先强"。

第二,就是陈友谅进攻时,是战是逃,朱元璋在刘基提出"逃跑者,都该杀掉"的观点后,眼睛里的火都冒出来了,他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居然和自己的想法如此相似。是啊,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呢?

在随后的洪都之战中,将有另一个书生出来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再回过头来看龙湾之战,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既分成败,也决生死。

而每逢大难,庸人多。在众多战略方针中,朱元璋可以在如此关键时刻,一锤定音,将决战地点就选择在应天城外的龙湾,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雄主的决断和果敢。

除此之外,相比陈友谅的无脑,朱元璋有全局的规划,康茂才的江东桥,龙湾守军的撤退,这一场局中局,我们也认识到了,朱元璋是一个既有胆量,又有决断,而且心思缜密的领导人,如此,他的成功也就不难预料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图详解龙湾之战:谍中谍,局中局,朱元璋如何力克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