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4宪问篇诗解1仁者必勇有德有言贫无怨难
题文诗:
宪也问耻,孔子对曰:邦有道谷,贫且贱焉;
邦无道谷,富且贵焉,皆以为耻.又问克伐,
怨欲不行,可为仁矣?曰可为难,仁则不知.
孔子又曰:士而怀居,不足为士.曰邦有道,
正言正行;而邦无道,正行言逊.义薄云天.
子曰有德,其必有言,而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勇,而其勇者,不必有仁.南宫适问,
于孔子曰:羿也善射,奡也荡舟,不得其死.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也.尚德若人.子曰君子,
有不仁者,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忠诚之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
裨谌草创,世叔讨论,行人子羽,修饰之也,
东里子产,润色之也.或问子产,子曰惠人.
或问子西,曰彼哉已.或问管仲,曰此人也,
夺伯氏之,骈邑三百,使饭疏食,没齿无怨.
子曰贫而,无怨难也,富无骄易.曰孟公绰,
为赵魏老,则优而其,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原文】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3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1危:直,正直。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原文】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原文】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原文】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2裨谌:音bì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原文】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5没齿:死。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原文】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优:有余。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