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是在历史的沉淀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忘茶清香,墨芬芳,除去此等意境之美,“民以食为天”亦是传至今日。

      当初《舌尖上的中国》刚刚播出就广受好评,不得不承认美食这种东西实在让人没有抵抗力,再加之平常却又深入人心的故事,朴实却又感情饱满的叙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而后《舌尖上的中国2》也不负众望,华丽登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人们期待了近4年的《舌尖上的中国3》终是来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季不同以往,竟然收到了不少的差评,客观来说,这一季确实存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例如:纪录片中有介绍“莼鲈之思”,典故是西晋时期,张翰赴洛阳为官后,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毅然弃官还乡。后来的诗词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 但播出后便被指出《舌尖上的中国3》中错把大口黑鲈当做古文中的鲈鱼(实为四鳃鲈鱼),这两种鱼不但分类属于不同目差距甚远,而且大口黑鲈压根不是原产中国的种类,而是从美国引进。这样的失误的确不该存在,人们以此不满亦情有可原。不过在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3》时对一集《器》还是很有好感的,不过底下的评论让我不是很能理解,很多人觉得这一集一直在讲炊具之类的东西,而很少提及食物 也有人认为故事穿插太多,显得矫情,在我看来,第一集的起《器》可谓是“点睛之笔”不仅展现了食物做法的多样性,更是将国人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试问,没有锅碗等等器具,如何能得到纷繁美味,“器”也算得上是食之本了。在说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都在讲述一个事实,一些中国的古老技艺正在消失,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藏已是历经了时间上百上千年的磨砺,作为我们后人又怎能轻易丢弃?若是可以也这种方式找到合适的,对某种技艺有兴趣的传承者,那有何惧所谓的“矫情”。

      再来说说这一季中我印象最深的“文会宴”,从诗书中走来的美食,茄鲞,金齑玉,红煨鳗,云林鹅,这些美食从书中款款而来,我虽没有这些文人的博学多才,甚至有些都不曾听过,但是了解了始终也依旧感概,也有人评价这些菜只有名好听而已,看这些菜让人毫无食欲。可是,毕竟年岁长久,能还原出几分已然难得,况且,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晓“文会宴”亦是很有意义的。

    《舌尖上的中国3》可能是差强人意,但是若以稍宽容的眼光去看,依旧有是很多可取之处的,我们学到的也依旧很多果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多数时候都及其适用。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