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内心的宁静

      昨天跟家里谈到读书的感受心得,也劝父母开始读书学习,便遭到母亲的抗议,听她在说着自己种种理由,说自己的眼睛不好,年龄大了,看不了书,而且还抱怨说读书对老年人没有用,年轻人读书都是为了前程,而老年人读书没有意义。

        家里的事情本不该拿出来说,不过我感觉父母亲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特色,那个时候的人是不是都把读书当成一件功利的事情?我还记得小时候社会就倡导比拼的感觉,总要争第一才算好,读书都是为了将来有出息挣大钱,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倡导下,能培养出好的一代人吗?我想有些不屈服于现实的忠于自己理想的人还是有,但是社会上大的层面思想意识出现问题了,所以也使得我们这一辈人勇于创新不走寻常路的人少了,因为人的价值观决定了行为,当这种价值观变成了逐利性的,那么就一定会出现社会问题。

      老子道德经是我喜欢翻看的一本书,虽不能背诵流利,但我坚持每日清晨读一章,深度的品味圣贤的“原味”,那是一种文化的味道,何谓文,何谓化,文就是指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化就是指的变化,让人的精神气质乃至行为最终发生变化,这个才叫文化,社会上有多少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恐怕在丢失了传统之后,我辈这一代是数不胜数,我不敢称自己为文化人,但是我觉得我是一个努力读书改造自己的人,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羞耻心,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缺点不足,这么多年我都一直坚持改造自己,而我也明显的能感受到这种“以文化人”的改变和力量。

      那么正确的读书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呢?我刚读过老子最后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读书最崇高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学会做人,能奉献社会,我还记得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被问起读书的目的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此远大的志向成就了后来伟大的事业。读书的目的越是无私和纯粹,自己获得的就会越多,就如同道德经这一章中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以一个人读书的价值观必须要正确,可是人老了读书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从最终的层面来解答,应该是:赢得内心的平静。

        一个人的内心宁静实在太重要了,外表的笃定从容其实都是源自于此,很多人做事情不行,出问题都是根源于心态不正,内心不敬,就好比写字一般,“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弟子规》里面说到的这两句不无道理,这也是字如其人的说法由来。《大学》里面说的“定能生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可见为人处事内心安静是多么的重要,王阳明大师所著的《心学之思》其实无非也是论述的这番道理,虽然我还没有细细品读,但我觉得古人所说的智慧之道都是同宗同源,不离根本的道理。

      其实看着自己的父母越是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越“闲”,真的是一种痛苦,人之所以会“闲”下来,其实都是内心没有依托,就像水上的浮萍一般没有根,随波逐流,很多的人到老都没有形成过自己的自由意志,真的是非常的可惜,虽然用“白活”这个词来评价有些过分,但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抵达自己想想要抵达的那个终点甚至连想都没有想明白过这件事,这的确是一种人生的遗憾和悲哀。我也跟父母探讨过人生目标的事情,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目标就是身体健康,这个是人生目标吗?这就好像是没有理解健康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一样,健康是基础,“革命”才是目标,所以老一辈人没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最终就会导致精神痛苦和疾病,很多的疾病都是首先从精神痛苦开始的,而避免这一结局恐怕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读书来改造了。

      读书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读书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理”,当一个人思想上真正明白了,才会在行为上产生自觉自发的改变,所以读书也不应该乱读,毕竟我们老年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了,所以我个人觉得老年人应该读的书是带有中国智慧的哲学类书籍以及辅助一些健康养生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内心情绪上的宁静平和还有身体上的健康,有了知识人就不愚昧无知了,现在想想,古人所说的“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还真的有几分道理呢。所以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样的状态,读书都不晚,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为名利,只为自己的内心,读书是让自己主动改造自己的开始和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为了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