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甘草(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芒硝(九分) 水煎热服。

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干姜至三两。(《广济方》云∶若吐后吸吸少气及下而腹满者,加人参一两。)

刘渡舟

本条以实例说明伤寒夹虚误汗导致变证,及随症救治的方法;

阴阳气血俱虚的人复感外寒,阳不摄阴导致自汗出,小便数;阴血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心烦;表有寒邪,导致脉浮恶寒;阴血虚少,导致脚挛急。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兼顾阳摄阴,但是医生误认为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发汗,犯了虚虚的错误,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只能随证治之了。

阴阳俱虚,阳不摄阴的主要矛盾在于阳虚,所以需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后,脚挛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解决;阴液不足,用甘草干姜汤以后,又伤阴液,胃中燥热导致谵语,则稍稍用调胃承气汤和胃。

如果本来阳气不足,又用麻黄汤或者烧针,导致伤阳重症,急用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已经不能胜任了。这条对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甘草干姜汤的甘草量必须大于干姜,用了扶助脾胃之阳,同时对阴虚证有缓解作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用量相等,对于血虚引起的足腿疼痛多有疗效。调胃承气汤既能调和胃气,又能通肠。四逆汤以附子为主,重在温少阴回阳救逆,常用语阳脱亡阳的急救。

胡希恕

一开始就说伤寒,但是反自汗出,说明亡津液了;小便数,大概是胃虚。伤寒本来无汗,但是津液大量亡失,津液内竭于里。由于津液丧失,不可发汗,反而用桂枝汤攻表,这是错误的。小便数的情况下,凡是应该发汗的病,绝不可以发汗。小便数可能是里极虚而津液不收,再发汗亡失津液,就是逆治。亡津液导致脚挛急,这个时候应该用芍药甘草汤。

用了桂枝汤以后,四肢逆冷,津液不能达到四末,血液津液不到达手脚,所以就凉,这时嗓子也干,烦躁吐逆,这是胃不和的表现。甘草干姜汤能够养津液,缓急迫,主要是恢复胃气;恢复了胃气才能够生津液。

如果吃了甘草干姜汤,厥愈,但是脚挛急还没有好,再用芍药甘草汤。芍药是治疗挛急的,拘急痛,能够起到养液的作用。

如果出现谵语,说明有热了,胃不和不是主要的,仍然是虚症,所以要稍稍用一点就可以了,因为谵语大便干是因为津液亡失太多导致的。

如果再一次发汗,再亡失津液,那么就要四肢厥逆了,虚极就从阳证转变成阴证了,就要用四逆汤治疗。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这时虽然四肢厥逆,但是没有陷入阴证。甘草干姜汤也治疗小便数,遗尿等。芍药甘草汤又称为去杖汤,缓挛急的。

这个病的根源在小便数,本不应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结果小便频数。四逆汤加了附子,用来温下元,干姜偏重于治上,所以这两个药放在一起,上下无处不温。

刘志杰

伤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没有经过治疗就传变;一种是伤寒发汗后导致的状况,总之就是病情发生传变。这条小便数,是津液欲脱的征兆;桂枝加附子汤是由于表虚不固导致小便难,津液都在肌表。这里的小便数,是有了里虚寒,外有汗出,里有小便频数,津液无阳以化而亡失。脚挛急是津液亏虚导致的。这个可以直接用桂枝加附子汤。但是医生误判,用桂枝汤解表,就真的亡阳了。

烦躁是亡阳导致的,不能理解成阳明的烦躁;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上冲,表证也没有消失。用甘草干姜汤注重温里养津液,抓住了关键症状:阳虚。医生如果还用汗法去发汗,就搞得内外俱虚而亡阳了,这时只能用四逆汤了。

脚挛急,就用芍药甘草汤解决,必须要有甘草,芍药的效果才好,使用条件有三个:1、有实邪,是血分病;2、有挛急急痛;3、有热像,寒像不可用。这里用芍药,应该是血脉不通畅了。

用调胃承气汤,是寒邪解除后,津液没有恢复,导致里实,这个里实不会太重,所以要少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