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加入共同体以来,我跟着老张的带领,与共同体的伙伴们一起,听朱永新先生谈教育理想,听帕尔默先生说教师的心灵,我们怀揣着热乎乎的教育理想,开启了寻求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之旅。我们通过每天共读书籍,共写反思,每周共同见证的方式来持续和自己对话。
在这段旅程中,我有很多成长,在探索中,很多与现在的自己的成长有关的故事被带出来。现在的自己再来看这些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这些珍贵的故事值得被记录,也愿意被分享。而我,想用访问自己和说故事的方式,记录和分享这一路的“风景”。
我访问自己说:不论成功或失败,在面对众多挑战的行动里,你最喜欢哪个时候的自己?
我最喜欢此刻的自己。有一个共读、共写、共成长的团队;有一份倾注了理想的职业;做了一个不管困境还是挑战都不会放弃的选择;认识了想要更温暖、更“稳得住”的自己。
我问:假如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成长历程是一段自助旅行,你想要给自己的旅行留下哪些重要的故事当做记录呢?
我想我会用三个故事来记录这一路的“风景”,我给每一个故事取一个名字,第一个故事叫做: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
对幼儿园的“学生”经历毫无印象,只记得当时年幼,上学的路一到下雨就艰难曲折,幼小的我和妹妹就会被很“糯”的泥巴粘住寸步难行,妈妈就会用箩筐挑着我们两个上学放学。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学习,是一件不管再难都不能耽误的事。
5岁,搬到了外婆家一起住。在那里,上学不用过河,也不用再走泥巴路。爸爸觉得女孩子更应该多读书,为了让我早一点念书,我的年龄被改大了一岁,这样还不够,父亲还是提前一年把我带到他同学任教的班上,希望能让身份证上6岁实际只有5岁的我能够开始上一年级,但是我还是被拒绝。那时候,我也开始知道,父母心里,总是希望我可以多念书,所以我觉得,念书是一件很重要和需要做好的事。
作为小学生的六年,认字和习拼音总是轻易就可以获得的技能,做数学应用题总是再怎么努力都会把自己急哭的困难。语文写作文总是会有“我的理想”这样的命题,我的作文的题目也是不变的“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长大后我对那时的理想做了多次梳理,我发现,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让我会有这样的理想。小学同学有两个都是教师子女,我觉得她们过着和非教师子女的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有各个老师更多的关照,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还能回家吃饭回家睡午觉。当时我想,教师这个身份带来的,大概有很多的特殊“待遇”,我很多时候非常羡慕“教师子女”这样的身份,自然也觉得教师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另外一个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当时的我,是唯一熟悉的职业,自然再想不出自己还能把其他什么职业当成理想了。这虽是一颗由“羡慕”和“没有选择的选择”而播下的种子,但对多年以后的我,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在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这颗种子刺溜一下就掉进了内心的土壤里,扎根发芽了。
初中,父亲的同学成为了我的班主任。周老师文质彬彬,最爱请我起来读课文。有一次,我因为不会做数学作业,和好朋友一起去周老师家里找他诉苦,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们,周老师耐心安慰,积极鼓励。第二天班会课,他在班级里说了这件事,我觉得特别没有面子,因此而生了老师的气,此后很久未再和老师打招呼。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周老师特意叫住我,为那天他未经过我同意就在全班说了我的故事,因为这件事让我窘迫不安,故此向我道歉。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老师带给我的触动,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光,就像,房间的那盏小桔灯,温暖,恰到好处。那时候,我开始知道,教师,不仅仅只会站在讲台上,讲解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还是一个可以用一个举动,一句话去感动和改变学生一生的职业。
从那以后,我想做一名教师的理想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就好像,这颗种子突然被浸润在了营养液里,有了一些生命力,也好像寒冬里钻进被窝的感觉,暖暖的。
我问:我看到你从幼儿园到初中,读书都是一件对你来说不容易的事,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不容易的事,你觉得是什么一直在支持着你继续坚持的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支持来自于我的父母和家人。父母总对我和妹妹说读书是最要紧的事,不管再难,都会供养我们读书。这是一种莫大的指引和支持,让我坚信自己是应该读书且不管多难都有书可读的。为了让我们读书,早年父母起早贪黑在家务农种菜,后来又远走他乡外出务工,他们背井离乡,省吃俭用。还有一个支持来自于故事中的那位周老师,他总是会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无缝穿插一句提醒我们的话: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只能嘿咋嘿咋地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描述声情并茂,仿佛我们就已经看见自己在烈日下劳作的画面,我想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后还有一个支持来自于那时候的自己。我看到父辈的不容易,不想让这份不容易被辜负,所以坚持读书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我也看到周老师的不一样,他居然愿意主动去和学生“讲和”,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的种子。因此也有了我生命中的第二个故事:
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
2011年2月的某天,我站在四楼教务科办公室的门口,等着正在开会的z主任“接收”我这名新老师。当时的我,因为初来乍到的胆怯和对“老师”这个身份的一丝距离感,听见办公室里的老师开心热闹地聊天,却不敢进去打招呼,只是小心翼翼的等着。但就是这样胆怯又小心翼翼的时刻,让我至今也忘不了当时自己的内在感受。想来生命的故事总是有特别奇妙的时刻,因为多年后的自己,从站在门口不敢进去的“新老师”,转变成了可以在门内开心热闹聊天的“老老师”。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当老师已经有9个年头,我把这九年分成了三个阶段:
当新老师的三年
我把自己当老师的前面三年,都归结于“新老师”的阶段。新,在于教龄新、感受新、收获新、心灵新。我生命中第一次站上讲台;英语专业的我,第一次教“旅游概论”这门课;第一次独立带班;第一次在课堂上面对被学生骂的窘迫;第一次在讲台上控制不住流泪…因为这些种种的经历都未曾在脑海里预演过,所以这三年基本都是在忙碌和慌乱中度过。忙着适应班主任制度学习班主任工作,忙着对付不同专业下的英语课堂,忙着擦干自己的眼泪再安慰自己微笑着走进课堂。
回想起来,这是成长不多但走起来很辛苦的三年。这三年里的我,就像一棵风暴中的小树,困难就像风一样想要把我连根拔起,不想轻易服输的内在就是那一根根抓地的树根。因为风没有把我的根拔掉,所以我才会有了后面的第二个三年,第三个三年。在当新老师的三年里,我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上不多,但是在这么艰难的三年里,我没有被连根拔起,并且继续扎根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
当老老师的三年
我没有了新老师的慌乱和不安,多了几分面对问题时的沉着和冷静,同时多的,还有一些“老油条”的味道。在这个阶段,我也离开了班主任工作岗位,调换到教务科做干事。我很喜欢这样的岗位调换,一是因为初来学校时,教务科办公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我终于可以离开那个让我力不从心的班主任工作岗位。那是一种不知如何去面对后选择的逃避。看到优秀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上游刃有余,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像他们学习,然后在学习中去实践成长,而是把班主任工作视为洪水猛兽,想尽办法去避而远之。
脱离了班主任工作,自然就少了很多闹心的繁琐事。虽然教务的工作也非常繁重琐碎,但比起和生命打交道的班主任工作来讲,学籍管理和教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那些数字和表格就容易对付多了。这三年我就像是一只井底的青蛙,满足于现状,逃避自己的弱点,没有更高的理想,只是兢兢业业地做这只井底之蛙该做的事。
跳出井底的三年
这是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扎根的第七个年头,已经不会再抱怨职教的辛苦,也没有了职教老师身份的落差感。相反,看到了更多职教学生叛逆和问题背后的原因,体会到了职业教育事业的伟大,也为职教工作者的坚守而感动。这样的看见带给了我很大的改变,我想要在这份事业中,倾注一份自己的力量。应该说,从第七年开始,我爱上了这份工作。有了这份热爱,就有了想要把“教师”这个身份做地更好的渴望。我开始学习自己的专业,也重拾了阅读的习惯,想要从给自己补充能量开始,以便让自己更有力量。一个人的前行,要么速度很慢,要么走着走着就“困了”,走出来的距离很短。但我总算是迈出了“如何当一名好老师”这条探寻之路的第一步——学习。至此,初中时那颗“我想当老师”的理想的种子,已经长成了树苗,这棵树苗叫“我想当一名好老师”。
我问:我听到你讲你的教师之旅的故事,就好像在慢镜头下看到一颗种子在泥土里慢慢的酝酿,积蓄力量然后再破土而出的过程,我猜想你在这几年做出的努力给了这颗种子很大的支持,你说那颗种子已经长成了树苗,那有一天它会长成一棵大树,你希望这棵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觉得会是什么让这棵树苗长成了一棵大树呢?
我希望这棵大树有着强劲有力的根系,这样就可以在大风来袭时稳住自己;有着繁枝茂叶,可以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再把它们传递给更多的鲜花、绿草。
是什么让这棵树苗长成了大树呢?那一定是前行路上的结伴者,是这棵树苗内在的生命力,是向这棵树苗撒播了阳光雨露的老师。这就有了我成长之旅中的第三个故事:
教师成长共同体下共同成长的我们
2020年4月24日,看到学校工作群上传的那份“张兴顺教师成长工作室运作方案”,成长工作室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我毫不犹豫的抢下了其中一个名额,报名之后,才仔细阅读了方案的内容。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期两年,历经八个不一样的成长主题,我们需要每天做书写反思,每周聚会,每期出一次成果,每年做一次展示。我知道,这个共同体一定会很有力量。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出现,就像是久旱后的甘露,孤岛里看见的一艘航船,带给了我成长的机会和前行的希望。
经历过第一季的“自我内观和觉察”,我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就像是一个在玩寻宝游戏的孩子,通过一步步的提示、线索,对目标里的宝藏,越来越明了。
首先我想说一说加入共同体的初心。我的初心有两个:第一个初心是想在老师的带领和同伴的同行下成长为一名好教师;第二个初心是来源于和叙事心理的结缘,我因共同体的带领者老张而结缘叙事心理,被叙事的温暖和煦、包容接纳、倾听中的看见、看见中的理解而深深打动。当我感受到叙事的魅力的时候,仿佛触碰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她在对我说:我也想要被这样的看见、被这样的理解,我也想要成为这样温暖的人。所以我想跟着老张一起和叙事走得更近一点,也想用叙事来重新认识自己,希望可以通过叙事对自己的整理来疗愈自己,希望可以让温暖的自己去温暖我身边的人。
从2020年5月以来,我们结束了第一季自我内观与觉察之路。这一路上,我在朱永新老师的书里找到了我的教育理想——做一名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这和年少时的梦想是契合的,这样的契合就把过去和现在链接了起来。我还想到,自己当老师的第二个三年,那时候我想要逃避班主任工作,大概也是源于自己对这份心安的需求。因为觉得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上做的不够好,不能让自己心安,所以便想把这样“不心安”的自己伪装起来,不被发现。但是“不心安”还是在,不会因为避而不谈而消失,相反,现在看见了这份“不心安”,并且想要用行动让自己成长为一名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跟着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们还对自己做了自我认同的探寻,并且在自我完善的路上继续走着。我用了叙事来探寻自己,这个过程是看见自己,又有点否定自己,然后又看见自己的反复的过程。我看见自己过去有许多的不容易:当家里老大的不容易,想要被肯定而逼着自己变得更独立的不容易,想要被照顾而不得的不容易。我把生活中的诸多不易隐喻成一池子没有流淌起来的污水,但当我看到了自己这一池子污水的时候,它开始流淌了起来。我又被老张和作为见证者的伙伴看见,在这么多的不容易中,我都过来一路挺过来,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被看见在这么多不容易背后,我对家人的那份心意,以及我对被爱和被照顾的那份渴望。这样的被看见,就像开启了另外一个阀门,为这一池污水注入了清水。我开始豁然,开始明朗。我对自己说:原来困难是新的,我自己也是新的,困难在升级,我也在升级。我看见了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渴望,内在小孩也支持着我继续升级。自己,是让人值得体味和看见的个体。
我问:我听到你讲加入共同体的两个初心,我好像看到这两个初心除了有照顾自己的心意,也都有照顾他人的心意,第一个初心的心意是想让学生更好被老师照顾,第二个初心的心意是想让自己变得温暖从而去温暖更多的人,我有些好奇,对于在过去和现在可以这样照顾自己又照顾他人的你,对未来有什么想对自己说的吗?
我想先把加入共同体时对自己的寄语再次送给自己——未来可期。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跟着我的同伴、爱我的人、我爱的人一起,说更多有力量、有温暖的故事。一帆风顺的故事固然让我们向往,但是那些不容易且充满困难的故事发生后依然还在一起的我们,更是珍贵。感谢共同体里的每一位伙伴,感谢在支持着我陪伴着我的每一位可爱的人。是你们,构成了我生命里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