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里汲取智慧——读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完王晓春老师写的小学教育100个案例,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为了把他的思想与智慧得以消化,我又用了一个月。但,通过细细咀嚼,我却越来越觉得王老师就像一位长辈在细心诉说着每一个故事,更像一位智者在给教师们指点迷津。他的不厌其烦,他的敦敦教导,其实是想真心扶年轻教师一把,好让我们尽快走上科学、研究的教育教学之路。

       犀利语言一步到位。比如在回应《“学校教育大批判”:一种浅薄的时尚》一文中的“真正关心教育的,会在发表过议论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王老师直言“这等于说,拿不出解决办法就不是真正关心教育”,这种为批评设限是不对的。随之他便举例说明:我发现朋友脸色不好,提醒道:“你的健康情况是否有问题?”我没有拿出解决办法,我只是发现了问题,难道我这不是对朋友的真关心?难道对他没有好处?再如《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案例中,王晓春老师直言道出了孩子为什么“一脸茫然”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孩子对老师帮助无力的茫然。因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能力达不到(不是不努力)的时候,需要老师给予具体可行的主意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人人都会的、老生常谈的空洞鼓励,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批评,甚至是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他们能不茫然吗?所以,我们应该抛弃空洞鼓励、无理由的批评,而应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记忆特性,给出具体的主意,哪怕是一样一样地去试验。一想到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曾经多次见过学生们一脸的茫然,我的后背不由得惊出一层冷汗。

       看待问题深远精准。比如在回应《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一文中直面回答“教师越老越臭”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中把自己当成了“教育官僚”般去管理学生,殊不知“有些一辈子当官的人,离退休之后谁都不想要,因为他们只会管人,离了下级,他们的本事就全没了,当然就不值钱。”其实,医生和教师的区别在于一开始医生就说用科学的态度思考病症、研究病因,久而久之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更加“熟能生巧、一招鲜儿”。而对于教师,尤其是处在应试教育下的我们,除了依靠体力压制、手中小权管理学生外,很难在短期内获取优异的成绩。于是,“官”位性质使然,主要依靠手中的权利而不是自身的专业水平来工作,必然导致“退休”后指挥管人,可惜根本无下属可管,因为一旦离开了下级(学生),他们的本事就全没了。毕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领导有短视行为,为了成绩、名望、声誉,不惜把教师当打工仔卖力气,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当然,并非所有医生都越老越值钱,庸医也有;教师也不是越老越不值钱,晚霞满天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专业研究。所以,趁此年轻、头脑清醒之际,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向医生学习,与科学亲近,少用“权力”,少搞短期行为,不做“教育官僚”,不做“教育打工仔”,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技术人员。

       指导方法细腻多元。比如《穷于应付的课堂》案例中,老师遇到了一群由经商独生子女组成的班级,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乱成一团,王晓春老师则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用“假罚款”来督促和整顿;二是采用竞赛打坐等法培养自控力;三是指导家长,一定不要迅速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要拖延时间,要给他们设置障碍,以磨炼他们的忍耐力。在《学生在课上捣乱怎么办》案例中,王晓春老师谈得很中肯:首先是为了稳定班集体大局,而不是提高他本人的素质;其次,教育他本人,只是提高他的纪律性,而不是提高学习成绩。只要理清了这些思路,工作起来就比较顺手:一是和他一起想办法在课上干点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不必要非得让他认真听课(个人喜欢方面);二是私下找他要好的同学开会,让他们向这个同学发出不遵守课堂纪律就不再和他玩的警告(学生人际关系方面);三是组织任课教师联席会,让他在众多教师的建议下有所收敛(教师团体方面);四是找准学科优势,重点突破(学科突破方面);五是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家庭教育方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100个案例开始,愿教研深度伴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故事里汲取智慧——读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