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读书笔记3

       文中的主角“先生”带有利己主义者的形象,也带有忏悔者的形象。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可以划为两个阶段:1、利己主义发展的阶段,暴露的阶段;2、对利己主义产生的恶果进行反省的阶段,忏悔的阶段。先生上大学时借宿在某人家,房东是一对母女,在长期的生活中,先生和美丽的女儿产生了感情,发展成了爱情。但在对姑娘怀着热烈的爱情的同时,他又怀疑姑娘的母亲,甚至姑娘本人都是狡猾的阴谋家,在引诱自己上钩。因此,很迷惑,进退两难,因为他在家产的问题上受过叔叔的骗,此后,他认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平常是个好人,至少是个普通人,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所以不能再上当。此时他让自己的好朋友K搬来同住,想关怀K,在经济上援助K,同时又可凭着第三者的介入,使自己从困难的处境中解放出来。然而,K也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事情变得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先生的利己主义暴露出来了:1、起初,对K与姑娘的交往感到嫉妒。2、K主动跟先生谈起对姑娘的爱情,并征求先生的意见,先生“以谈恋爱没有上进心”打击K的要害,因其受宗教的影响,平素主张“为了道,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恋爱。3、先生抢在K的前面去求婚。在先生的利己表现和失去房东女儿的双重打击下,尤其是前者,使K选择了自杀的道路。4、发现K自杀的一瞬间,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K,而是K自杀对自己的影响。

       贯穿小说的“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不仅是先生长期受到心灵折——由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到利己主义的加害者再到利己主义的受害者的心理演变过程从忏悔走向自绝之路的见证人而且也是日本社会由明治过渡到大正时代的历史见证人。作者通过塑造“我”这样一个不谙世事、年轻、单纯、正直求知的人物目的不仅在于情节上起穿针引线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从先生那毫不粉饰的心灵独白中获取活生生的教训摈弃旧时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封闭以新生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迎接新时代的曙光。“我”是作品中惟一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从内容上来看前两部是小说的引子、故事情节的铺叙后一部是小说的高潮。作者通过先生的遗书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个人利己主义是无法克服的社会痼疾鞭挞了利己者害人害己的实质性突出反映了明治时代没落的封建意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以及处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憎人厌世”的悲观情结。

       K的出现,将原本的平衡打破了。真宗和尚之次子K被送到医生家当养子,K在上大学时没有听从养父的安排从医学专业转至宗教学,从而与养父家也断了关系。“先生”这样描述K:“出生于寺院的他经常使用精进一词。 在“我“眼里,他的所有举动行为均 以用精进来形容。我在内心常对K怀有敬畏之感。”叹的信条是“为了道,一切皆可牺牲”,而且K习惯于将精神与 肉体分离,嘴边常挂着“不求上进的人是傻子”。同时也反映出旧道德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与时代的不合 。K虽是道德的化身,但不是国家主义的,是个人的,这一点,从他不愿服从养父的安排就能看出。但毕竟K还是没有真正渗透“道路”,这样陷人矛盾的挣扎里,以血腥的方式祭奠了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路”。

       K的自杀像恐怖的黑光笼罩在身上,萦绕在先生的心头,伴其一身,改变了其性格和做派,最终在给我的信中做了深刻的忏悔,认为活下去会更孤独、更寂寞、更痛苦,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于是毅然自杀了。夏目批判利己主义,又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他提倡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的个人主义。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目漱石《心》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