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诗词鉴赏的复习
【前言】十年前,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约稿,写了这篇文章,十年过去了,虽然高考题目和设置有了些许变化,但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复习,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即立足课本,注重迁移,学会运用。读者可以从我的探究和结论中理解得到。
我将2010年部分省市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印发给新高三的学生做,学生反映,试题不难,有似曾相识之感,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歌词:“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但答案却难如人意。操作结果不佳,固然跟未曾系统复习有关;但为何似曾相识却又难如人意呢?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必修与选修都已学完,而2010年考题所选诗歌的类别来看,诗词散曲全面覆盖,从选材的历史广度来看,上自魏晋南北朝,下至清朝;这些也是学生接触过的,是似曾相识;从所选诗歌的作者来看欧阳修,李白,杜甫,黄庭坚,阮籍,王昌龄,范成大,司空曙,陆游,王安石等在课本或读本里都出现过,这又是似曾相识;从命题的范围来看,要求把握诗词内容,懂得作品意象,品味作家情感,辨别抒情方式,了解表现手法,解读语言特色,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就是这样去做的吗?这更是似曾相识啊!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在教材里见过“你”并不等于了解“你”,更不能说懂“你”。那么如何才能说懂“你”?可能跟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一.是否真正懂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试以全国卷Ⅱ为例,来作探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问题(1)问的是心情,实质是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学生答的情况来看,答怀才不遇,羁旅思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占了大多数。但提供的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这就是说,考生的答题与标答有较大的差距。为什么呢?
提供的注释告诉了写作背景: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如果单从原诗末句来看似乎答思乡就可以了。那么结合注释是否能够简单地表述为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类的悲哀呢?这时,了解作家其人,就显得极为重要。读过《泷岗阡表》(在学习《祭十二郎文》时,老师一般都会提及三篇古代名祭文)的人知道,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画荻教子,欧阳修铭记母训,无论是到滁州偏远之地为官,还是被贬夷陵令,其母都安尉儿子,"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所以欧阳修都能胸怀坦荡,他的诗文很少有满腹牢骚的。从《泷岗阡表》还可知“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有待”的即是他仕途有成,告慰先人。这才是诗中“无奈客思家”的主因。(2009年辽宁高考卷选用欧阳修的《晚泊岳阳》也是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同样,安徽卷选的杜甫的《岁暮》,也是如此。提供的注释告诉我们: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它让我们联想到课文所选的同样写于岁暮的《阁夜》(766年)(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或人教版《语文》第五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与《岁暮》中的“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何等相似。只不过本诗吐蕃入侵为始, 而766年则更为甚。“岁暮”是大唐的岁暮,也是诗人的人生“岁暮”;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前后如一的。可见在鉴赏本题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这样在回答“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的问题时,才能不遗漏要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以读者之意去探究作者之志,知人论世,而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否真正懂得自主性地学习,拓宽阅读面。有同学会说,2010年也有一些课文中没有选文的作家的诗文呀!的确如此。山东卷选的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我们知道新课标必修课本几乎未出现过阮籍的诗,但他却是魏晋时的知名作家,我们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读到过“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他和 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个文人名士,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喜欢语文的考生应该会去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推荐作品阮籍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一些篇章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了解“广陵绝响”十大古琴曲之一《广陵散》,扩大我们的联想空间,增添一些感性知识,我想,对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江西卷和辽宁卷都选了南宋初年爱国诗人陈与义(江西诗派)的诗作来命题。
中学生对陈与义是比较陌生的。但我们熟悉杜甫,熟悉他的《登岳阳楼》,可是我们是否知道陈与义最喜欢学杜甫,他的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自主赏析一栏所选的杜甫《登岳阳楼》的教参里也有介绍和提及。南宋时期,中原沦陷,山河破碎,这是一个激发多少人爱国热情的时代。期望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是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共同愿望。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是我们熟知的爱国诗人,但我们是否知道,比他们稍早的同时代的陈与义也是有较高知名度的。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诗作雄浑悲壮。江西卷和辽宁卷分别选了其后期和前期两个阶段的作品。这说明我们的语文学习要有较宽的阅读视野,真正做到拓宽阅读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是否真正掌握古诗词的鉴赏如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知识。
仍以全国卷Ⅱ欧阳修《梦中作》为例:问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这首诗涉及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意象有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一句一个场景;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实际上,高考卷设题有时涵盖面就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宽的。再来看山东卷原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题中两问,(1)问“凤凰”的品性,诗中“清朝饮醴泉”,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的《涉江》诗中“登昆仑兮食玉英”,食精美的非人间的食物,正是志趣高洁的象征。所以答案是: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问表现手法,它让我们联想到《咏怀诗》(其一)中的“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诗句。“孤鸿”展现失群无依,“翔鸟”表达无处栖生之哀,给人孤苦无依,怀才不遇之感。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有很多用飞鸟意象者,它们的意义大多基本相同。需要强调的是,《咏怀诗》(其一)中“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定下了基调。它是我们打开阮籍咏怀诗之门的一把钥匙。故(2)的答案是: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在这两问中,既有意象考查,又有表现手法的理解;既有对相关作品的联系,更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思考。
粗略统计:2010年高考卷考意象的有全国Ⅱ、江苏、江西、山东、天津等:考表现手法(含表现技巧)的有全国卷Ⅰ、天津卷、广东、湖北、山东等;考语言特点的有安徽、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这些知识考查有时并不是独立设题,而是有交叉的,如山东、广东等卷。只有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应对自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注重立足课本,学会迁移,学会运用,这样方能认识“你”,熟悉“你”,懂“你”,从而在鉴赏古诗词时,才能真正感到“你的笑容是这样熟悉!”是的,绝不是在梦里,一切都会是这样的真切。
原载《中学生阅读》(高考版)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