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按照书上的理论去实践,往往成了纸上谈兵?

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35篇文章

(关注“惊喜家”,每周自我迭代一次认知)


为什么我们按照书上的理论去实践,往往成了纸上谈兵呢?为什么我们模仿他人的做法,差别就那么大呢?例如:

模仿学霸的学习方法与努力,最后还是难以追赶;分析了很多案例技巧,等自己用时却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看了很多面试技巧,但面试还是经常被拒。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的理论、方法、实践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忽略了,越信心满满去模仿越失败!如:

近几年小米公司很火,各种书籍与报道很多,许多公司都不断模仿小米的做法。

·一个装修公司负责人看了《参与感》这本书,觉得说的太对了,应该学习小米公司,多与粉丝互动。于是搞了一个公众号,为了和粉丝互动,进行抽奖活动,集赞活动等。活动结束了,销售额为0,粉丝才一百多,第二天早上掉了一半多。为什么?

·一个线上订花平台的创业公司,看了小米的饥饿营销不错,粉丝多狂热呀。自己也模仿了,但结果却是被吐槽还减少了销售量。为什么?

·一个生发智能产品公司,看了小米因性价比策略而大获成功,于是觉得智能产品一般很贵,性价比一定很有市场,但结果却无人问津。为什么?

他们都忽略了每个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因为:

·互动营销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产品是高频、具有品牌性格延伸等。而装修属于低频消费,被讨论的话题兴趣度低,广告应该用在搜索、测评上等;

·饥饿营销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没有替代品的情况才有可能成功。而线上订花平台如果不止你一家,你也模仿这饥饿营销理论,只能适得其反;

·主打性价比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有一部分消费者非常渴望达成某个任务,但因为价格贵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当时的手机性能好的价格很高,而小米走线上模式省了层层渠道费用,推出了性价比手机。而生发人们看中的不是价格,而是成功率。如果真的生发,贵一点都无所谓,如果低价消费者反而认为不靠谱。(当时小米为了给消费者买低价手机找了个借口:“为发烧而生!”我买小米不是因为穷屌丝,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发烧友。)

那人们为什么在模仿经验与理论时,就喜欢忽略了前提条件呢?

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外部传播——外部简化成功原因

2、内部接受——自我简化接收要素

一、外部传播因素

各种新闻报道和书籍撰写的成功案例,都是简化了的,这是传播属性所具有的弊端!因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信息都喜欢简洁、传奇性、易有代入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也讲过,一个观点易于被接受影响他人的技巧是:肯定、渲染、重复!

而其中的“肯定”给人带来的就是,只要我这样做就肯定可以成功,所以必须是笼统的概念、经验,让每个人代入自己的情况似乎都可以。星座和算命就最喜欢用这样的技巧。

加上各种新闻书籍的重复报道,就以为是这样而忽略了成功的各种前提条件。

如朋友圈传播的鸡汤文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如下面这两条励志公式:

每天只要进步1%,坚持一年就可以增长37倍多。每天只要付出那么小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如此大的力量,一定要好好坚持学习呀;反过来,每天退步1%,一点点的退步也能让你变成渣渣。

这个复利公式如此简单清晰,朋友圈都在传播这两条励志公式,表明每天要好好努力。

可是很多人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呀,但是一年下来,谁真的增长37倍多,谁又糟糕到只有上一年的0.03呢?究竟怎么回事?

古典老师说过,因为复利公式不是大家认为那样的算法,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1、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

2、不损失本金。

放到成长复利,就是:

1、今天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明天学习到的知识

2、不能忘记

大部分人的学习都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碎片化学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明天学到的知识无法关联在一起,互相不能产生作用。这样一年下来,不是增加了365次方,最多增加了365个0.01,即3.65倍。再加上忘记,所以积累不了多少。

从这个我们应该洞察出什么呢?

我们不要盲目相信各种鸡汤,不是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而是我经常强调的:看书一定要构想知识的多场景使用,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要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知识体系来对抗忘记。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慢就是快”!关联知识学习是很慢的,但只有这样才符合复利公式,才会次方成长。

认知理论与记忆力原理都有证明呢!所以不要碎片化地去学习,否则看了很多书依然没有什么收获。也不是以为按照这个鸡汤公式就可以了,而是要明白这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为了传播这理论出去,如果讲解太深太全就难于让人们去看去转发了。比如从各个媒体和书籍了解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成功,但其实辍学是比尔盖茨获得初步创业成功的特权,而不是导致他初步成功的原因。

所以如果没有确定某个理论、方法、经验成立的前提去模仿,很难成功。(如数学公式、物理公式还要很多前提条件才成立呢。)

二、自我接受信息因素

不仅在传播中忽略了一些前提因素,自己在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忽略很多要素。因为:

一些人学习知识理论,不是为了自证而是为了自检!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某种方法,并不是为了真的改良自己的行为,而是先有某种行为,然后寻找对应的理论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或开脱。

战略学家鲁梅尔特说过:我们的思维总是倾向于逃避质疑并放弃早期判断带来的痛苦,而且我们还往往意识不到这种逃避。

现在很多大学生辍学创业,都会说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成功、扎克伯格辍学创业成功、马斯克也是低学历创业成功,我也可以的。

而忽略了前提条件,如比尔盖茨是创业初步成功才辍学,而且人家有能力考哈佛,母亲是微软的高层(印象是这样)。扎克伯格同样很多前提条件。而我们很多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行动其他因素都忽略了,还为自己的行为找开脱(根据我认识的,因为很多创业者难于就业而跑去创业),而不是为了理性利用一些理论和具体情况来自检。

比如我经常去食堂吃饭听到一些女生对闺蜜说:你们大一都有对象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哎,我们学校的男生真是眼瞎......,她也不想想自己闺蜜比她好看,没有修养也就算了(很明显看出),还丑人多作怪。这些前提条件不好好想想然后改正,反而找到很多公众号一些文章观点来反驳。

如很多人自己什么都做,兼职做很多事情,学习各种技巧。他们会忽略这些理论:要聚焦、学精通一点,而不是杂而不精。他们会关注这些理论:现在很多人做个斜杆青年实现了自由职业。

但斜杠青年的本质不是各种媒体说的那样,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而是提高认知深度的结果。如你在某个领域深耕,成了某个方面的专家,你可以教书,可以给企业咨询,可以出书等,这都是提高认知深度的结果。否则你做的斜杠青年必定不是理想化的,后面不会你想要的那种生活。

如果按大众说的那样,农民都是斜杠青年,种花生、

水稻、养鸡什么的。

正是因为我们人性不喜欢质疑,喜欢拿理论来自证而不是自检,所以忽略了很多成立的前提。这样去模仿经验和理论,当然难于成功啦。

结语语:按照书上理论去实践往往成了纸上谈兵,模仿经验也往往不成功,那怎么办呢?除了注意上面两点,那就是培养洞察力。如何培养呢?找找我以前的文章有的。

关注“惊喜家”,一起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按照书上的理论去实践,往往成了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