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资治通鉴》(3)司马温公的“才”“德”之论

对于智伯的败亡,司马温公用“才”与“德”进行了的归纳,认为智伯才大于德,才有余,而德不足。其所谓的才是指“聪察强毅”(聪明、有辨别力、有魄力、坚韧),德是指“正直中和”(正直、公正、不偏不倚、仁爱),两者的关系就身体和大脑一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者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者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简单说就是智伯这个小人因为无德或者说无道被历史的车轮碾灭了。

   想起西方的一种说法:在军队中,聪明而懒惰, 这种人可以用来做将军, 聪明而勤快, 这种人可以用来做参谋, 愚蠢而懒惰, 这种人可以用来做士兵, 愚蠢而勤快, 这种人必须马上清出军队。这个判断的思维逻辑是和司马光一样的,看来东西方人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共性的,呵呵。

   回归正题,司马光的本意可能是劝说皇帝多亲近一些君子,远离小人,但是这段话说的太过于简单,在我看来,这段话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自我的修身和自律,时刻提醒自己慕德向义,二是劝诫没有能够加以有效监督的领导者(例如最高的皇帝以及各级官僚头目)要治理有道,不可恣意妄为。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是说对自身的要求。

   或许,更为适合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和“人尽其才”。人才在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都比国君还要重要。齐桓公曾称自己的工作就是找到亚父,找到后自己声色犬马都无所谓了,照样是春秋五霸的老大。但是,人总是有一定缺点,德才兼备者是圣人,既然冠以这么伟大的一个称号,当然需要达到凤毛麟角的标准。也就是说,就像寻找美一样,需要去发现人才,去判明他的优劣所在,在此基础上使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保证他的人性弱点和缺点能够在可控的程度之内。陈平有盗嫂之讥,但是这与吴起比起来仍有一定距离,吴起母死不归丧,杀妻求将,因不容与鲁,想要投奔魏文候,李克评论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宜弗能过也”,魏文侯因此用吴起为将。譬如巧匠用木材,不会因部分的腐朽而将其付之一炬,总会扬长避短的加以巧用,甚至是那些剥落的下脚料也会得到完美的利用。子思在推荐苟变(做小官的时因为收取了别人两个鸡蛋而被质疑人品)为将时就是这样说的:“犹匠之用木也,取其长,弃其所短。”(柏杨的注解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司马光的观点,虽然柏杨用其偏执批判司马光的偏执,但是他所注解内容值得一看。)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管仲在将死,齐桓公问谁可为继,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原因在于鲍叔牙“不容恶,也必不为恶所容”(特别是辅佐齐桓公这样一个喜欢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君主),在圣人不可得的情况下,如果适逢一个齐桓公一样的领导,恐怕谁也没有好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资治通鉴》(3)司马温公的“才”“德”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