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思考(一)

阅读前提《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

《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中,把馒头的概念放在国家层面,代表着国家主权;在个人层面,代表着个人主权。而“抢夺馒头”里的抢夺,在国家层面代表着侵略;在个人层面,代表着越位。这种越位,不仅体现在实际的物质上,还包括精神上。

国家层面的侵略很容易理解,但是放在个人层面上,很多事就不容易理解了,如果当事人再换成自己,那就更加难以理解。因为当局者迷。

思考一,关于个人主权的概念

个人主权包括:

对个体内部的最高自主权,也就是自我管理权,包含自主的决定权,主动权和选择权。如果把这个概念放进生活里,就是:每个个体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自我管理。

“自己的事情”包括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度过,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等等。

道理很容易明白,但实际上很难做到。比如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这件事,大多家长因为从小照顾孩子,会认为“孩子懂什么?我的经验比他们丰富”。于是会为孩子替手帮办。可是,今天穿什么,明天想吃什么,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感受。就像我们自己,也会有“天气虽冷,但我却感觉很热”的时候;也有这段时间不想吃胡萝卜的时候。而对待孩子,我们却时常用“我觉得她会冷”或是“她吃这个对身体好”等等的理由去替孩子做决定。如果孩子不愿意,甚至会去凶她,去威逼利诱她等等。说到底,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个人主权地抢夺。而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像一个木偶,没有主见,没有想法,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作为家长或成年人的我们,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或同事关系里,也曾经遭受过“精神层面上对个人主权的抢夺”。

比如,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过:“我都是为你好,你要这样这样去做。”

比如,我们的伴侣对我们说过:“作为丈夫/妻子,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如果你不买这个给我,就是不爱我!”

比如,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说过:“朋友就应该两肋插刀,你不站在我这边就不是真朋友!”

比如,我们的同事对我们说过:“我们都加班,你不来,是不是不合群?”

其他的,还有所谓情侣之间的“送命题”,如果没有按照所谓高情商的回答,就会让对方不满,会被认为情商低。还有社会上的“道德绑架”问题。如果坐公共交通,遇到老人没有让座,就会被批评“没有爱心”。如果面对父母做错事情时,没有顺着他们的意愿就是“不孝顺”等等。

这些“精神层面上对个人主权的抢夺”之所以让人反感和讨厌,换个情景就能明白。如果走在街上,突然有辆摩托车经过抢了我们身上的包,我们非常肯定这是抢劫,是不尊重,是一种伤害。而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一样。

在无声无息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个人主权被一次次明争暗抢地抢夺,我们的个人领土被一寸寸侵占,我们的个人情感被一点点伤害,我们的自我一点点开始匮乏,变得不完整起来。

所以,年纪越大,我们越会变得:因时常妥协造成的自卑不自信,懦弱无力,以及精神上的麻木而失去活力,就像一朵快要凋零的花。这像不像当年清兵入关,统治阶级害怕汉人太聪明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从而固步自封,从而剥夺他们学习和成长机会,致使他们愚昧不堪地沉睡。这像不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民麻木被奴役,没有自我的情景?那这是不是一种社会性、家庭性、教育性的PUA?(PUA,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伤害他人的一种情感控制行为)


被伤害的我们,会背负着伤痕继续生活。旧有的伤害未修复,又要面对新的伤害,有的人选择给自己打鸡血继续生活,有的人选择再把受伤后的情绪扔给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互联网上的网暴行为,就属于“随地扔情绪垃圾”的行为,是用网暴他人以泄情绪。

你看,一个实际的物品的归属权容易区分。比如一个馒头是谁的,容易辨别。但是精神上的归属权很难区分,因为精神上的“物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感觉,觉知来辨别。这种伤害是种闷亏,是内伤。

再做一个设想:当我们伤痕累累的时候,当我们自身匮乏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自己都没有了馒头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人却让我们“要学会分享!”“看到别人有苦难一定要去帮助她!”“你不能这么自私,要学会尊重对方的感受!”“你虽然没有了馒头,但是你有水啊,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水分享给别人?”好像有道理,但是我们做得到吗?我们做不到。就算做到了也是牺牲了自我的感受而做到的,不是自己吃饱喝足后的真心分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的行为和自身的状态不匹配,所以做不到。

每当面对这样的道德绑架时(比如网络暴力),我们还会受到二次伤害,敏感的人就会很气愤:“为什么没有人尊重我的感受?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为什么还要评判我,对我指手画脚?”

真正行为下的底层原因是:对方也是在伤痕累累的状态。他们自己没有了馒头,在自身难保的时候只能做出自私的行为,包括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找情绪的替死鬼。这时,他们是无法顾及他人感受的。


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改变这个现状,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是独立的国家一样。就算是我们的孩子,伴侣和家人,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主权领土和界限。

如果换成国家主权的概念,当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出建议的时候,对方是有权利拒绝的。面对对方的拒绝,如果使用威胁、强迫的手段,就是侵略。当一个国家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其他国家也是有权利不认同的,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情。虽然被拒绝后、被不认同时的感觉会使自己很难受,但那些也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是真正地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才能在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情绪后,获得自身能力的增长。


2. 个人主权对外,拥有独立权。

独立权,也就是独立自主地,不受外力干涉地处理个人对内对外的所有事务。比如个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状态,去自由选择、决定与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处事原则、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以及对外界组织和他人的关系处理等等。这就是个人行使主权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排他性。

当我们真正地意识到:每个人如同每个国家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后,我们会像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装修了”的兴奋和跃跃欲试。

我们开始从看得见物品的所有权的归属练习,到精神上的所有权的归属练习,渐渐拥有了自己完整的国家领土和界限。从这样的练习里,我们就从外界组织和他人那里慢慢收回自己的主权权利。这是我们能够去除依赖让自身愈加强大的过程。无论是慢慢放掉对外的依赖,还是一点点对外收回自己的主权,也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每次放掉一点,收回一点就能收获一点信心和勇敢。大的信心和勇敢都是从小事做起后得到和积累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已有的自信和勇敢,也就是尽量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好每件事,在自身承受能力以内再去拓展能力。这就是踏实前进,步步为营。这样的成长是成为一颗大树,而不是四处攀援的藤蔓。

这也像一个国家开始独立自主,发愤图强,再逐渐国富民强的过程。“落后就会挨打”,弱小就会被欺负,这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有精神上和内在力量上。

同样,这样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当自己参与了个体的建设后,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脑袋空想和事事操心,亲力亲为,时时警惕,还要自己去承担后果等等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但是当我们成功后,也会一边感叹着不容易,一边庆幸着自己能一路坚持下来,会更加珍惜自己所做的一切,会更加爱护自己的建设成果,也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如此,才能走向自我圆满。

如此,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升起同理心,才能尊重他人的领土和“劳动成果”不去轻易侵犯,才有容人之量。

3.主权问题对外,还拥有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所谓国家的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而进行国防建设,在国家已经遭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而针对个人的自卫权,是指个人在防止外来抢夺时而建起的个人领土界限,在遇到外来抢夺时,进行的自卫的行为权利。

侵略是一种越位的行为,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僭越。

而面对越位时的自卫是一种守位,是对自身权益的守护。

举个例子。

在学校的教室里,有个男生偷了另一个男生的橡皮擦。偷窃行为被发现后,他还死不悔改,拒不认错,也不予归还。被偷了东西的男生非常气愤。他知道,如果这次他不建立起自己的领土界限,以后会有更多的“侵略”发生;他知道,只有自己行使了自卫权,才有可能保护住自己的财产;他知道,他的财产已经不仅是物质上的橡皮擦了,还包括了内心的信心和勇敢。

于是他回击,用愤怒地争执与责骂回击对方。面对对方不认错又嚣张的行为和语气,他甚至用脚踢了对方的腿,用手推搡了对方,抓了他的头发等等。同学们开始害怕和惊慌,连忙上来拉架。还有的同学叫来了老师。

老师很忙,没有时间听双方的观点和解释,就对他们说:“吵架是不好的,打架斗殴是不对的,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来,拉拉手,还是好朋友。”最终,这场越位与守位的战争被迫结束了。

可是,越位的人没有受到教训,他以后依然会去伤害他人。拉架的人和和稀泥的老师,以为自己做了“阻止暴力”好事,却不知在这样的行为下,阻止了守位的人的能力成长,又默许了越位人的侵略行径而助纣为虐。守位的人没有收获信心和勇敢,他以后会越来越懦弱胆小,也可能因为遭受了不公平地对待,用同样的方法去伤害别人。

现在的学校里,在孩子们的小时候,如果连自己的橡皮擦都保护不了,如果他连保护自己财产去采取的行动都被阻止,我们却期待他们长大之后能去保卫自己的家庭和祖国???这是不是一种痴人说梦呢?!

换做家庭中,现在的家长,只会让孩子专心上学写作业,去兴趣班,其他的事情一概代劳。如果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没有一丝主见;如果他们连生存的知识都缺乏,连关系中的基本界限都无法建立,变得自卑又懦弱,我们却期待他们长大之后就能独立面对生活的风雨和社会的洗礼???这是不是又是一种痴人说梦呢?!

所以,这些世俗意义上的观念和做法,到底是对是错?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面对家庭的时候,教育到底是什么?是告诉对方:“你要诚实,你要勇敢”以后,对方就能做到诚实和勇敢吗?并不是。

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国家时,不是向他们提出他们暂时做不到的要求,不是寄予不切实际的期待。而是要先发展自己的国家,让国家富裕起来,人民幸福起来,去做个榜样给弱小的国家看。当他们眼见为实地向往着我们的状态,就会来观察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在他们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鼓励他们来寻找答案。在他们好奇又鼓起了勇气来询问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行为上的认同,给予他们想得到的答案,再给予他们需要的建议等等,并承诺他们未来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来咨询后,才是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最高效的做法。

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个体也同样如此。

好的教育,不是上赶着去提出一堆要求,不是强迫对方向自己学习,不是不照顾对方的状态,情绪和感受而一厢情愿的做法。而是从自身做起,从而获得影响他人的机会,再尊重对方的状态给予他现阶段需要的部分,陪伴他遇到问题时的实操过程,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己完成,鼓励他无论结果如何都能自己去主动承担,直到他可以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的为止。

这才是好的教育,这才是爱,这就是春日微光。

这份爱,源于“自己的事情从自身做起”的过程。包括建立自己的界限,守位自己的国土,捍卫自己的权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收获了尊重自身的感受而得到的满足感,收获了保护自身的情感财产和物质财产而获得的信心和勇敢,收获了珍惜自己的所得的爱惜与知足。

这就是爱自己的过程,是以后能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起点。

这份爱,无法立即看到效果,无法马上量化,实在是“很不效率”,实在是太花时间和精力。但也正因为这是一个细水流深的过程,是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才体现出了爱的伟大和幸福生活的难以到达。

在我的举例中,面对那些直接的侵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察觉到。但是面对实际上是伪道德观念,但被糖衣伪装和掩盖的侵略时,我们要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辨别呢?这部分下回聊。


文字 |  配图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