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罗振宇


2021年12月13日,新东方俞敏洪与得到罗胖在抖音进行了一场连麦直播。俞敏洪首先分享了自己对学习、阅读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之后罗胖就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大厂「35岁现象」、软技能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可谓是非常精彩,获益匪浅!

俞敏洪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不自觉地就会思考。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体力的竞争,还有智力的竞争。

人的智力分为天生的智力和后天的智力。

天生的智力来自父母遗传,大部分人在100左右,高智商的人可能在140左右。

而后天的智力需要靠学习来弥补,通过学习,你会得到更好的见识、更好的判断力、更好的学识,以及更好的胸怀和更多的智慧

                        ——01——

              听课和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又分成了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1学习的两种方式: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竞争,不断地领悟。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是和谐相处,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见刀不见血的互相竞争。

我们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判断力,越来越有做事情的能力,让自己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

最后,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到了我们的事业中、工作中、发展中,最后让生命开花结果。

2人的成长方式:听课和阅读

学习通常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听课,一个是阅读。

① 听课

听课常常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分成被动听课和主动听课。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课只是一个老师在讲,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能记住的知识不到10%。

如果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跟老师探讨,对观点进行反馈,甚至进行反驳,那么学生能够记住的知识达到了60%~70%。

② 阅读

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阅读永远是主动的。

阅读时,你读到的是文字,你要把它翻译成思想,就要经过大脑的改造,这会极大地激发大脑的活跃度。

比如你读小说,你的大脑把你所看到的抽象符号变成了故事情节,增加了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小阅读的孩子的智商就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他的大脑在加工。

                          ——02——

                        人的成长过程

            就是知识、学识、见识的提升过程

人的一生是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发展组成的。知识就是我们从小学的1加1等于2开始,一直学到了大学最难的课程。知识的叠加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更深刻的教育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聪明不是考试考高分,考试考高分是一种功利性的聪明,真正的聪明是对于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对于如何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领悟。

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的人博士毕业之后,一生既没有理论的建树,也没有思想的创造,更没有优美的文笔留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白读书。

怎样才能不白读书呢?

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见识。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可以积累的,而学识则需要通过理解和消化积累。但更加重要的是见识,因为见识是对世界的洞察,是比学识要高一筹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见识跟文化程度不一定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却能有很大的格局,甚至有很大的战略部署。

比如刘邦和项羽。尽管项羽身上有英雄气,但是他比较短见。刘邦虽然没啥文化,但是他却有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的知识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又有知识,又有学识,又有见识,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比普通的人要更高。

人生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三识”的提升过程,即知识的提升过程,学识的提升过程,见识的提升过程。

知识,通过读书和上学达到;

学识,通过跟老师交流、跟同学探讨达到;

见识,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总结、人生苦难的解决,以及通过自己的胸怀的提升达到。

️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变成乌合之众,也不能被权威所屈服。

你一定要搞清楚别人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不走极端,不产生极端的情绪,也不产生极端的思想;绝不像石头一样坚决不接受别人的说法。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角度思考,就是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根树枝你掰不断,马上就会想到能不能用锯子?锯子不行的话,用刀能不能砍断?刀砍不断的话,用火烧能不能烧断?

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你不会用多角度解决,就是倔强,是钻牛角尖,是你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不够的表现。

  ️理性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再被情绪和感性所主导,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的情绪主导,就是你的愤怒、怨气等会干扰你决策和行动的东西。被感性主导是指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

本质上来说,人是感性的动物,理性则是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存下来,不得不应用的一种能力。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依然要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你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提升判断能力

我们最终提升的一个能力叫做判断力。判断力有时是一种直觉,但是直觉的背后是你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所以,我们的直觉认为某件事应该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不是感性的,而是背后积累的所有能力带来的判断。当我们的判断力不断提升以后,人生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03——

                停止学习,就停止了成长

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因为你上了大学就全部结束。有的人认为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终止我的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扯淡的行为。因为你不学习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战胜自己,没办法在社会中取得优势。

在现代社会,你要想要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工作,也不是挣钱,而是学习,因为学习才有可能为你带来最好的工作和最大价值。

不学习的人虽生犹死,因为你已经失去进步的能力,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制,因为你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狭窄。

  ️完整的学习过程

光靠阅读和听课还是不行的。我认为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过程,分别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个人领悟。

读万卷书:读万卷书就是读书的过程。

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到现实世界去看看。你每天只要走到一个不同的场景里,可能就会多一份不同的感悟。走到一个不同的城市,可能就多了一份对世界不同的感觉。

阅人无数:在走的过程中,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般来说,行走江湖的人都比较机灵,而且能够洞察世事。

名师指路:现在网上讲课、听课的产品非常多,名师指路的过程也相对容易。

个人领悟:个人领悟是个人思考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

除此以外,还要在生活中间、事业中间进行实习,把我们学到的东西用在事业和工作中。也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习中,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学以致用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见贤思齐,向优秀的人学习

不管是阅人无数,还是行万里路,你都在跟人交流。我觉得有一种交流对学习的帮助比较大,那就是和有比较好学识的人交流和讨论。

在进入社会以后,我们也应该要注意和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进步的人打交道。

️我的学习方式

1.倍速听书

除了读书,我每年还会听300~500个小时左右的课程,平均每天能听到1~2小时的书。

我早晚各散步半个小时,同时戴上耳机听书。所以既是在马路上散步,也是在马路上听书。同时,我通常会倍速听书,比如1.5倍或2倍数去听。这样下来,可以听的书就更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听得慢一点,比如1.25倍。但是到第二遍听的时候,因为前面已经熟悉了,所以就可以加到2.0倍。

2.和有识之士聊天

我每年还特别注意跟有学识的人进行有意识的聊天。

3.在阅读的时候要做记号

我读书的时候,我会用荧光笔把重点画下来了,后面用录音的方式转成文字,梳理成读书笔记,这比抄写的速度快很多。

4.时间的有效利用

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比如金钱花掉了以后还会回来,所以我觉得金钱不如时间重要。

精力有的时候也可以再生,比如你累了以后睡一觉就恢复精力了。但是时间过去了,就真没了。

所以我觉得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更好的节约时间,要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但时间还可以重复利用。比如说散步的时候听课,出差的路上听课。这就是时间的重复利用。

5.专注力的训练

另外,大家一定要学会专注力的训练,因为专注力是让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

要尽可能少看电视连续剧,因为大部分电视连续剧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阅读可以自己挑选,不那么有意义的地方你可以跳着读,但电视连续剧你没法跳着看,就会大量浪费你的时间。

6.记录生活中有价值的事

同时,还要养成另外一个好习惯,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

曾经有人问我:“俞老师,你怎么有时间写那么多的东西?”

我说,我主要是平时就有记录,没事就写点笔记,写点日记,看到什么好玩的事情,有意无意地记下来。时间久了,你再回去翻,有时你会发现挺好玩的事情。如果不记的话,这种好玩的东西就没了。

直播对话

罗振宇:你如何看待大厂35岁现象?我觉得这个特别扭曲,一个人大脑到40岁左右才达到他的巅峰状态,35岁现象意味着一个人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时,就被现在的市场从电池舱里抠出来。

俞敏洪:我觉得这个现象跟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关,也跟年轻人对现在产业的理解有关,大量的用人企业其实没有考虑到,如果拉长时间来看,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在30-45岁之间。比如新东方骨干力量大部分在35岁左右。

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35岁左右的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对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很多人听说我玩抖音很熟练,对此很奇怪,他们觉得以我如今的年龄及成就,为什么还要玩抖音、拿打赏佣金?

我说,这不是佣金的事情,这也不是打赏的事情,这是我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打高尔夫、喝茶的生活方式我也可以有,但我不能因为那种生活方式就与现在很热闹的生活方式脱离了。

很多人到了35岁,就有这种自我脱离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压力和内卷的增加,我建议用人企业关注35岁人群,因为他们更稳定,也更愿意奉献自己。

罗振宇:我觉得35岁现象的核心问题是:现在的教育系统生产出的是大量硬技能合格、但软技能不过关的人。比如口才沟通能力问题、学习力问题,这些都是软技能。

俞敏洪:我跟年轻人接触的也不少,我觉得现在的部分年轻人有两方面要认真思考:

一是交流能力。

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和日常工作交流能力,让人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喜欢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提意见还是赞扬,都恰到好处,其实特别重要。

二是利他能力。

目前35岁前的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容易从小不知不觉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但利他主义者往往有利于自我的生成。我常说,修炼自己,造福他人。

如果这两点做到了,这个人的软实力就了不得,应该不会出现到35岁找工作还要到处投简历的情况。

罗振宇:刚才我看直播间有人说,你说的都是很牛的人,普通人怎么办?

举个例子,我们家用过一个小时工,在我们小区里被到处推荐。这跟社会地位没关系,跟挣多少钱没关系,35 岁以上的人不再被社会的硬标准衡量。

35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大家觉得你这个人好,所以才会推荐你。就像俞敏洪老师刚才讲的“修炼自己,造福他人”,用这个心法,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非常独特的人。

其实,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涉及到有多强的技能,只要你人做好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俞敏洪对话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