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可欣,今年22岁了,已经半只脚踏出了社会。假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之中,你也有遇到以下的状况:
-请求别人做某事,没得到明确回复。
-职场上,总遇到拿捏不清界线的人。
-逢年过节时,面对一堆群发短信。
-身边总有人忠告你“这是个人脉社会”。
......
不妨看看这篇文章。今天我结合了自身的经验和最近看的一些书,总结了5条非常适用于成年人学习的社交潜规则,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 如果对方没有爽快地答应,其实就是拒绝:
我有个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一趟香港买东西。因为比较好说话,免费帮公司的同事代购了几次,结果不太熟的朋友、同事的亲戚都找上门来了,大伙俨然把她当成了免费代购。
本来她要买的东西就已经够多了,老妈的护肤品,自己的化妆品,弟弟的球鞋等等,结果这凭空上门的代购,更是徒增她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候甚至一整天连饭都没来得及吃。
由于严重影响购物之旅的体验,后来她决定,除了身边亲近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一律不再帮忙代购。后来再遇到有请求帮忙的,她都会委婉地答复人家说:
“行程安排的有点紧,我如果有看到的话就顺便买,没有的话就算了哈”
“这次有点忙,不是很方便呢”
但还是有个阿姨不依不饶地说“你给你妈在莎莎买护肤品的时候,顺便帮我买下就可以了,很快的”朋友招架不住,只好应了下来,结果发现人家要买的是奶粉!!两大罐...
朋友心累地跑来跟我吐槽“气死我了,这些人怎么心里没有一点B数呢= =他们难道不知道口头上没有爽快的答应,其实就是委婉的拒绝吗?!!”
大家现在都是成年人,交际之中由于顾及到他人的颜面,所以当碰到别人请求想拒绝时,通常都会采取更加委婉的说法,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说不。
比如说:“我再考虑一下”“下次吧”“改天吧”“看情况吧”“暂时不是很方便呢”...
但是偏偏有人听不懂这弦外之音,脑袋一根筋,非要打破砂锅地勉强他人问个明白。这其实非常遭人厌恶与反感的。
即使最终对方迫不得已地答应了你的请求,你在他心中里友谊的小船也差不多翻完了。你会被打进「情商低」、「爱麻烦别人」、「不值得交往」的黑名单里。
2.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情商低的表现:
辩论节目《奇葩说》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赛场上那些黑白对立的观点,那些杀伐果断的语言风格,唇枪舌战下酣畅淋漓的结果,让人看得不要再更爽。
里面的“辩手”旗帜鲜明,他们都是闪闪发光的人。黄执中很厉害,马薇薇很霸气,如晶很可爱,肖骁进步很快,姜思达很有趣...发言的时候大家好似都攥紧了心中的小拳头,爱憎分明。
但同时我也觉得这个节目有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胜心,处处喜欢雄辩,误把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当做沟通能力强的表现。
如果一不小心有了辩论后遗症,那么在生活之中,我们的父母、朋友、伴侣,甚至同事都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假想敌。
当有不同的观念碰撞时,你不会第一时间试着去理解和倾听他们所说的道理,而是想着怎么把人家的观点用锋利的话术驳回去,总想压别人一筹。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的人。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男朋友惹我生气了,我一定会不依不饶地把他驳斥我的观点,当成我的辩题,一点一点地寻找漏洞。
如果不认,还有终极大绝招-爱情大考验“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仿佛化身为一只好斗的公鸡,直到把他逼到墙角哑口无言,我才肯罢休。
回过头来看看当初的自己,真的很令人讨厌。在亲密关系之中,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干戈,其实是对一段感情的消耗,带来的只会是双输局面。
《奇葩说》屏幕这头的我们要知道,生活并不是辩论场,我们也没必要把拳头攥那么紧。
去汲取里面有趣的观点,为喜欢的辩手打call。头脑要敏锐,观点要清晰,但行事和语言不必要那么锋利。
喜欢占上风的欲望,很容易冲昏了沟通的真正目的。那些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的人,看似赢了场面,实则输了情谊,这其实也是情商很低的表现。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有时候不失为一种智慧。
3.与人交往,切莫交浅言深:
交浅言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跟交情很浅的人,进行心里话的深谈。这是古代人都知道的道理。
大文豪苏轼在上书给皇帝的时候,就有提到“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我用现代人的翻译就是:咋两刚见没几面,还不熟,你别一副跟我很铁的样子,小心被坑了。
就连我7岁的小表弟都知道,我告诉了你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就说明你跟别人不一样噢,现在说明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了呢。
前阵子读了李小墨的《请停止无效社交》,书里面就给出了三个不能交浅言深的原因:
①我们无法控制隐私暴露的风险:
“话说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说出口之后,你就是它的奴隶。”
隐私一旦暴露就容易有风险,因为你很难管住别人的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曾经因为跟某人说了自己的隐私秘密,转头就遭众人皆知的背叛。
②没分寸感,是社交毒药:
舒服的沟通的前提是对双方的关系和身份清楚。别把口无遮拦当直率,把八卦当自来熟。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式的长辈,大家口中的三姑六婆。明明好几年没见面,极其生疏的远方亲戚,非要自以为熟络地问你:
“做哪行?每个月赚多少?”
“有男朋友了吗?他家境如何?”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小孩什么时候要?”
......
还有根本就不熟的异性朋友,加了你微信之后,看到你发的心情或者文章,跑来问你“你的生活现状过的很糟糕吗?”“你有什么童年阴影吗?”等。
尽管你知道别人没有恶意,但还是对这越界的刺探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反感。
③不够了解对方,容易触碰雷区:
交情浅,说明刚认识,双方都还不够了解彼此。一上来随便什么都聊的话,容易触碰雷区。
公认情商很高的蔡康永老师,就在《说话之道》的这本书里面建议过大家有两个方面的话题,双方不要在不熟时触碰:
第一,对方很容易有苦衷的、不方便对熟人说的。比如说:财务状况、健康状况、感情状况、小孩的成绩等等
第二,对方很容易有强硬立场的,谈来来容易起争执的。比如说:支持哪个球队、讨厌哪个明星、信哪个宗教、是否素食、支不支持吃狗肉等。
4.无差别对待,是交往大忌。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懒得回复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群发新年的祝福了,作家李小墨曾给出了以下的见解:
“群发的拜年短信,本质就是国王的新衣,是成年人之间假惺惺的游戏,大家你来我往一起营造一个真诚以待、互相惦念的假象。”
走量不走心的群发,其实是最无效的社交。有时候其实只需要稍微改下文案,在祝福语前面加上对方亲昵的名称,加些符合对方的祝福语,就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
昨天元宵节,有一个关注了我很久的公众号粉丝以微信语音的形式发了一段祝福语给我,里面讲了怎么认识我、为什么会喜欢我、祝福我学业进步一切顺心。
语音很搞怪很可爱,一听就知道是经过声音处理软件做的。她说,想以一个有趣点的形式发送祝福,屏目前的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一下子就记住了她。
以前在亲密关系的文章之中,我还看过这样一段话:
“你给我一块糖,我会感动不已。但我如果转头发现,你给我的跟别人的不一样,那我宁可不要。而当你给了所有人牛奶味的糖,却偷偷跑到我跟前,给我塞了一块草莓味的糖时,我会知道,你是真的爱我”
每个人都喜欢特别,希望自己不一样。英文里的special,就是一个褒义词,如果有人这样说你,那要知道里面可是藏着他对你的欣赏和喜欢。
2014年春晚,歌手郝云甚至专门创作一首歌,叫做《群发的我不回》,里面有一句歌词是:
“原来你这是群发的信息,你竟然还忘了修改后缀。我顿时觉得过年索然无味,就好像喝了一碗温白开水。群发的我不回,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
5.没有能力,给你再多人脉都没用:
肯尼迪总统1961年的就职演讲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句话套用在社交场合也极为恰当:“不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想起以前刚交往的一个同事,因为住的比较近,又聊得投机,我买了什么好吃好吃好玩的,也会跟她分享。后来有次她参加某次商业活动,是我们两个共同爱好的领域,没有告诉我。
我后来是通过朋友圈才知道的,有点难过,跑去跟一个朋友吐苦水。
他反倒教育了我一顿“人际交往重要的是资源等值置换,她不愿跟你分享这次的活动就说明你给的资源她瞧不上,平时你给的只是一些小恩小惠而已。”
我们处在一个“关系”社会,所有人都知道人脉很重要。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只有自身有能力和实力的积累,人脉才能发挥作用。
你看微信公众号上互推引流的操作,不都是大号给大号输血嘛。你一个只有几千粉的小号,想让一个几十万粉的大号做互推,做梦吧,这是不平等的利互惠。
我们再假设一个最好的情形,假设那些可以帮你的人都慷慨地给你机会、给你资源、给你平台,但是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有能力操大盘吗?
给你一个大家都羡慕的高端职位,你能胜任吗?
给你一个锻炼人、挑战大的任务,你能扛得住压力吗?
给你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你有资本入股吗?
... ...
自媒体时代,我最讨厌听到别人在看到他人的成功时,酸溜溜地说上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吹起来”。问题是,你是那只有能力跑到风口上的猪吗?
现在网红赚钱的一大堆,你说这是因为他们撞上了好时机。
但是如果有时间机给你倒退回几年前的红利期,你有足够多的优质内容可以生产吗?你有足够的说服力与口才去直播做带货吗?
我们不能否认机会与人脉的力量,但是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能力是前提条件,人脉及其他是基于此的助推器。
没有能力,给你再多的人脉和机会都没用;只有有了能力,你才可以去利用你的人脉和机会,去威力成倍地增长自己的眼界。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学问。今天的文章有点长,但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