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豆豆
“优秀的写作意味着要进入其他人的思想,反过来让他们的思想进入我们自己的写作。”
这句话,出自《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的前言。
我是在亚马逊网站上,邂逅《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的,而让我怦然心动,毫不犹豫地买下这本书的,正是前言的这句话。
01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达出价值。“优秀的写作意味着要进入其他人的思想”,没错,这句我非常认可。
可后半句,却让我有些困惑:“ 我写我的思想,为什么还要’反过来让他们的思想进入我们自己的写作’呢?
看完前言,我搞明白了。原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标是:
“让学术写作回归社会与交往的本源,揭开它身上的面纱。虽然写作要求沉静与独处,但“他说/我说”模式要告诉学生的是,提高论证技巧的正途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想想与亲友交谈时怎样会最好,也就是认真倾听,关注其他人的看法。”
换句话说,这本书不单纯是教你是进行学术写作的,而且它采用了一种特别的“他说/我说”模式,让你能够“一招走天下”,把握核心,写出优质的学术文章来。
有些写手可能会说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搞自媒体,又不搞学术,看这书有用吗?
诚然,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学术写作,如果你是搞研究、写专业文章的,是最对路的。但如果你不是,其实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它的理念是“优秀的写作就是与他人对话”,也就是“总结归纳他人的观点,从而构建自己的论证”。
想想看,你写一篇文学评论,针对热点发发有见解的文章,分析经济形势,搞搞科普教育,哪一种不和学术沾边儿呢?更何况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你想让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出类拔萃,没有点儿高大上的学术气息,怎么能写出深度,让人心服口服呢?
还有些写手会想:都是套路!最讨厌套路,我就想自由点儿写,干嘛给我介绍“模式”?
这高傲的宣言,让我很是敬佩。倘若你已经能行云流水,笔下生花,这本书不需要看。但如果你还没有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又想能够很快地写出一篇高质量、学术气息浓厚的稿子来,这本书值得一读。
《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封面的副标题,直接写着这么一行字:美国 1500 多所高等院校指定的写作教材。已经再版过多次。作者有两位,一位是杰拉尔德·格拉夫,另一位是凯茜·比肯施泰因。两位作者都在伊利诺伊大学任职,一辈子都在研究写作教育。这本书自打出版后,便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推崇,多次再版,英文版销量上百万册,亚马逊好评如潮,长销不衰。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一贯爱挑剔老师的大学生?能得到学生们如此热烈的欢迎,可见这本书并非商业包装下的产物,而是的确“有料”。
02 到底高效写作的秘密何在
这本书“有料”在哪里呢?
就在标题里——高效写作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这本书的主轴:“他说/我说”模式。
“他说/我说”模式,就是别人说了什么,我怎么回应,然后将这些回应整理成一篇文章。这样,就形成了三个步骤:他说,我说,整合成文;这也是这本书的结构。第一部分讲倾听的艺术,第二部分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回应,第三部分介绍“整合”之道。
(1)“他说”
“他说”,就是别人怎么说的。别人怎么说,叫做“引述”。所以,这第一部分的开篇就是“引述为先”,主张先引用他人的说法,而非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并解释其原因。
不懂“引述”怎么做?别急,看作者给你送法宝来了。
法宝就是一系列“引述”模板:引述他说的模板、引述标准观点的模板、以你说为他说的模板引入假定或推论的模板、引入争议的模板。末了,还解释给你听,为什么要牢记“他说”在心头。
引述完,你得归纳呀。作者接着开始介绍“他认为”,也就是归纳之术。
归纳怎么做呢?
首先,让自己站在他们的立场。
你需要暂时放下成见,把你自己放到别人的脑子里,先玩玩“相信游戏”。
其次,清楚你自己的方向。
归纳是要准确呈现他人观点,如果你归纳有误,歪曲了别人的见解,那可就有损你学术的声誉了。别人会批评你说:“原文都看不懂,还在 这里胡说八道!”不过,除了要忠实于原文,你还要与自己的全篇谋划相合,因而在归纳时,就要有所侧重,为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
虽然说,好的归纳一般会忠实呈现他人的观点和作者自己的意图之间搞好平衡,但有的时候,用用讽刺性归纳,能让被归纳的观点自曝其丑,所以,作者还专门讲了讲讽刺性归纳的模板。
最后,将行动倾向与指示词统一起来。
什么是指示词?就是表明你态度的词汇。比如,“表明、宣称,这是声明主张的;“认可、支持”,这是表达赞同的;“有待验证、否认”,这是表达质疑或反对的;“恳求、呼吁”,这是提出建议的。在总结归纳或直接引用时,使用准确、生动的指示词,会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引述、归纳会了,该怎么引用呢?
作者开始为你讲解“如他所述”,也就是引用之道。
对于引文,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类比,说:“引文有点像‘孤儿’:从原来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然后整合到新的语境中。”
因此,书中特意介绍了整合引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个,慎选引文,注意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你的具体段落。选择引文时一定不要“掉书袋”,而要确保它能支持你自己的论证。
第二个,为重要引文加上“配套”,比如原文作者、引文含义、与正文的关联等。要强调的是,引用“他说”必须与你自己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想把引文配套好,需要把它夹到“引用三明治”里,也就是:“顶上的一片面包”是引用声明,“底下一片”是后续说明。
(2)“我说”
“我说”,就是我怎样回应那些“他说”的。这部分,书中讲了回应的各种方式,讲解了“他说”和“我说”的转换,引入和回应反对意见,以及如何回答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意义何在”和“谁会关心”。
首先,作者提出了三种最常见、辨识度也最高的回应方式: “没错/不对/没错,但是”,也就是同意、反对,以及两者的结合。
在回应时,不要一上来就抛出大量具体观点,而是应当用直截了当、毫无疑义的常见用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比如“我同意”“我反对”,或者“我有同意的地方,......;但也有反对的地方,......”。一旦你给出了这样明确的命题,读者就会有力地了解你的立场,继而循着你的论证思路,理解之后的种种精微之处。
同意,但并非是亦步亦趋,否则对读者来说就毫无价值了。同意的要点在于:要显示出你的观点与你认可的观点存在差异或对照的地方,而不能原样照抄。
反对,是写成一篇文章的最简单的方法:确定一个主题,找到一段别人说过而你反对的相关的话,总结归纳,然后给出论证。
既同意又反对,也是经常会碰到的。学术界重视思虑周全,你直截了当宣布自己有新意的看法或许会一鸣惊人,但总有些问题是你拿不定主意的,是存疑的,这也同样是一种观点。
既然优秀的学术写作是进入与他人的对话,在任何时候,你都需要让读者能分清你自己的观点和你对他人观点的陈述。
其次,在从“他说”转向“我说”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不让读者混淆两者呢?
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声音标示语”和“插入引述”。
某些微妙的提示词,可以标明作者正在用谁的声音说话。这类词语,就是“声音标示语”。养成使用“声音标示语”的习惯后,读者会减少困惑,你也能在阅读繁难文本中更好地注意类似的标示语。
在提醒读者你在阐述的观点属于谁时,你未必要千篇一律地用“X认为”加上对论点的阐述,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句子中插入对X观点的引述。
再者,引入和回应反对意见时,有什么技巧吗?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话站得住脚,加入反对者的角色,告诉读者他们能从哪些方面批评你,是一种料敌先机、先发制人的写作方式。
优秀的写作不是在真空中堆积没有争议的事实,而意味着加入对话或辩论。一旦你将写作视为进入对话,你就应当看到,针锋相对的观点对你有利无害。
比方说,书中给出了这个模板就很好用:“虽然有些读者可能会反对”你的某个论点,而你“给出的回答是......”。
最后,是关于论文意义的写作技巧。
谈论论文意义,也就是回答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意义何在?谁会关心?”“谁会关心”要求你明确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会关心你的主张;而“意义何在”是关于这些主张的实际应用和后果,也就是接受这些主张会带来什么变化。
(3)“整合”之道
既然是模式,自然是总结了“整合”方法的。如何整合呢?书中讲了三个重点:
首先,是通顺连贯的问题。
最优秀的文章都会在各个部分之间给出明确的关联,形成一种“势”,一种方向感,每个句子(或段落)不仅为后文打下基础,而且已有前文做好铺垫。你写下一个句子时,就在读者的头脑中创造了一种预期,即下一个句子会以某种方式延续和扩展当前的句子,哪怕下一个句子要展开一个新方向。
想要使文章达到通顺连贯,要记住这四条实用方法:
A、使用连接词(如“所以”“因此”);
B、加入指示词(如“这个”“这样的”);
C、为每篇文章设定一组关键词;
D、换一种说法复述,要有一定的变化,以免造成赘余。
然后,是书面语和非书面语如何混搭。
学术论文并非与象牙塔外的日常口语水火不容。“我觉得不行”和“缺乏可行性”,这是两种风格。你当然可以根据受众和目的,灵活使用它们,保证你既能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又能写出有力的学术论证。晓畅的口语往往能够让学术文章活泼生动起来,甚至能让文字更严格、更精确。
最后,是用来澄清问题的“元评述”。
所谓“元评述”,也就是对评述的评述,展示如何引导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告诉其他人应当——以及不应当——如何认识这些观点。
不管你写得多明晰、多准确,读者还是有无数种可能误解你的方式。运用元评述,你就可以澄清和阐发你的思想。“元评述”较主要的形式是标题、副标题和小标题,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法也能做元评述,比如,讨论发对意见,加入连接词,为引文加上配套文字,回答“意义何在”与“谁会关心”的问题等。
03 更多神奇的福利
不过,你以为秘密讲解完,就这样结束了吗?
No!作者讲完了方法,还告诉你说:“别着急,你只是完成了初稿,你还需要修订。”
修订是极重要的写作环节之一,你要通读初稿,检查论证是否完善,能否加以改进。难点在于发现何处需要改进,然后是需要怎样做。
怎么发现呢?作者给出了一张按本书章节顺序排列的问题清单,你对照检查就OK了。
这还不算完。你掌握了秘密,明白了方法,作者说:“等等,我还有礼物送给你!”
哈,太惊奇了,居然是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还有全书的模板索引和五篇范文。
好了,坐下来写吧,不会就翻翻书。
高效,就在这里了:套用模板,然后快速写出你的“深度论文”,对比范文,修订提升,搞定!
就是这么简单,还等什么?学起来吧!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