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传习录》(15)十六

白话《传习录》(15)十六

传习录十六

陆澄向王阳明请教立志的方法。

王阳明说:长期,专心存养天理(格物),就是立志。

把立志换一个词,修行,就容易比较了。前人有两种修行方法,一种是减法,一种是加法。道家和佛家关进庙里,脱离俗世,打坐参禅是减法修行。道家的“结圣胎”指凝聚精神,是向内收敛的修行。儒家孟子说“美大圣神”,是加法的修行,大概指扩展涵养,学习美德,培养气质,是向外扩展的修行。

这两种修行在王阳明看来都是表面文章,但核心一样。抓住核心,怎么做怎么说都无所谓,抓不住核心怎么做都白费劲。抓不住核心,脑子就容易迷糊,一会觉得和尚道士西方宗教说得有道理,一会又觉得儒家讲仁义的那套处世之道有道理,一会又觉得某人发表的新著作新学说有道理,飘忽不定,越读书越糊涂。核心能理解透(只有脚踏实地实践格物才能理解透),就不会固执于繁文缛节和表面形式了。(有人说读透《传习录》,天下就没什么新鲜的书,没什么新鲜的事了)。

(和尚道士的减法修行是为了去除人的欲望(贪嗔痴……),王阳明认为他们的去除方法是装死人(打坐冥想),没有任何意义,王阳明的格物要求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制欲望。儒家的(不正统的儒家)的加法修行讲究仁、义、礼、智、信,人要不断学习美德培养美德,这是向外求索。王阳明认为美德不在外面,在人心里(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只是被私欲蒙蔽了,去除私欲,仁义礼智信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不用特意从外面学习。)

立志的核心(前文反复说过)是时时刻刻存养天理,存养天理就是格物,格物时间久了,达到一定程度心里自然凝聚天理。“格物”(格除私欲)是支点,其他的品德、善念、气质等等都是从这个支点扩散出来的。(“格物”的具体方法,又回到前文说过的关于“精一”的论述,强调的是实践)。格物这个支点非常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能下功夫。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

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

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

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话《传习录》(15)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