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的人》:当我们老去

《忘不了餐厅》将一群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带到了我们面前,他们不仅会忘记收钱,还会上错菜。在综艺的滤镜下,他们是一群让人笑中带泪的可爱老人,但如果褪去综艺这层外衣,回归真实的生活,他们的可爱会被湮灭在日渐严重的病情中,他们会变成一群真正的恍惚的人。

这群恍惚的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衰老。

《恍惚的人》以阿尔茨海默症为切入点,直击老龄化问题。在作者有吉佐和子冷静细腻的笔触下,这本书不但不温情,反而真实得近乎残酷。那些隐藏在衰老背后的丑态和屈辱,都被有吉佐和子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


死亡和衰老,哪一个更可怕?

《恍惚的人》开篇就很直接,昭子的婆婆溘然长逝,八十四岁的公公茂造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死亡和衰老,这两大人类终极问题,就这样同时砸向了一个工薪阶层的普通家庭,令昭子和丈夫信利措手不及。

在昭子眼里,婆婆是以一种最理想的死亡方式离开人世的。婆婆刚在美容院理完发便突然辞世,不仅没有经受太多痛苦,还无意中收拾得整齐漂亮。

在信利心里,父亲失智带来的震撼,远比母亲去世引发的悲伤更让他绝望。葬礼上,茂造不知道离去的人是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也认不出自己的儿女,只会高声嚷嚷着“我饿了”。信利看着茂造心无旁骛地吃饭,心底涌起一股悲凉,决定“等自己老了绝不和年轻人一起吃饭”。茂造老态龙钟神志不清的模样,让信利第一次见识到衰老的丑陋,也让他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死亡还沉重。

有吉佐和子通过一对老夫妻,将死亡的美和衰老的丑进行了强烈对比,实在是冷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死亡或许可以体面,但衰老无疑是不堪的。

茂造已经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他无法自己洗澡、无法自己上厕所、经常弄得自己满身污秽、病情恶化后不得不穿着尿布、在狭窄的浴缸里溺水,甚至差点吃了妻子的骨灰。即使在老年人俱乐部里,茂造也会被老年人笑话——人变成那个样子就完啦。

茂造在榻榻米上像蜘蛛一样乱爬,孙子敏对此不忍直视,他对昭子和信利说:“爸爸,妈妈,你们可不要活到这么大年纪。”

敏还年轻,暂时还感受不到来自衰老的沉重压迫,但从昭子和信利的角度看,茂造虽然孱弱,却有着巨大的杀伤力。他们不清楚自己几十年后的样子,但茂造就站在他们人生的延长线上,堵在他们人生的必经之路上,鲜活又无声地叫嚣着:“过不了多久你们也会变得和我一样。”

昭子在养老院见证了一场死亡。一名九十岁的老人在下棋时突然去世,其他老人没有悲伤,没有感叹,只有羡慕——没有经历病痛的折磨就去世了,简直太幸福了,到了我们这个岁数,死实际是件好事。

我们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目睹越来越多苟延残喘的生命,我们还会逐渐意识到,比死亡更令人恐惧的,是衰老带来的那份折辱。在无尽的折辱面前,仅剩不多的残破生命也会显得太长。

人自古就痴迷于长寿,嘉靖帝一心炼丹祈求长生,如今我们也依旧喜欢祝老人寿比南山,可很少有人会去深想长寿的实质。

寿则多辱。我们所期待的寿比南山,可能一不小心就会从祝福变成诅咒。


困扰

有吉佐和子将衰老称为社会进步和长寿衍生出来的文明病,这种文明病和其他重疾一样,一旦患上了,便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一个重疾老人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困扰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信利对待茂造的态度是逃避,他本就一直怀疑自己的牙病遗传于茂造,现在更是通过茂造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信利所受的打击,远远大于昭子。

当衰老的荒凉景象映入眼帘,亲情的力量也战胜不了现实的残酷,信利的逃避多半是出于恐惧。所以,当失智的茂造只能认出昭子,信利便顺水推舟把照顾茂造的重担踢给了昭子;当茂造终于去世,信利最大的感受也不是悲伤,而是解脱。

书中对昭子有很多心理描写,有吉佐和子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了一个不完美但血肉丰满的形象。在照顾茂造的过程中,昭子不仅克服了重重心理障碍,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昭子矛盾,虽然茂造待人刻薄,但帮婆婆收拾遗物时,看到公婆家中的清贫,昭子不免对公婆心生愧疚,即使内心万般不愿意照顾茂造,也还是肩负起了媳妇的责任。

昭子无措,她不仅要帮助茂造上厕所和洗澡,为了防止茂造半夜尿床,甚至不得不和茂造睡在一起。这种尴尬的相处和沉重的负担,让昭子残忍地感叹:“为什么死去的不是老年痴呆的公公,而是健康有活力的婆婆呢?”

昭子愤怒,信利对茂造的一切都袖手旁观坐视不理,这让昭子不愿意再一味牺牲,她认为比起茂造,自己才是最不幸的人。

昭子现实,茂造在浴缸里溺水,昭子的焦急不是出于担心,而是害怕被丈夫责骂;茂造的病情日益加重,昭子便萌生了送茂造去养老院的想法,还怂恿儿子敏去劝说信利。

昭子也恐惧,看见养老院里神志清醒的老人脱鞋要花上五分钟,她感到一阵焦虑;当茂造不得不用上尿布,她会思考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活下去;想到敏会结婚,信利可能先走一步,她决定在生命枯萎前先自我了断;新闻报道有独居老人自杀,昭子又开始思索,到底是无法感知凄惨命运的茂造更幸运,还是清醒痛苦的孤独老人更可悲。

最终,在经历了无数次崩溃后,昭子变得隐忍,她从心底接受了失智的茂造,接受了即将变老的自己,也坦然接受了生活赐予的一切,她将先前所有的不安与困扰,化作了对衰老的不卑不亢。

茂造不过是衰老和疾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身后,还有众多老年人在清醒地品味着衰老带来的酸楚。

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一步步走向衰老,就像方便的东西总会有不再方便的时候,敏捷的人也会有不再敏捷的一天。

我们都会老去,都希望在未来能被他人温柔相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对身边的老人宽容一些,不把他们当成困扰,也不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种困扰。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后从容面对属于我们的那一份困扰。


归处

《恍惚的人》出版于1972年,但在2020年的今天读起来也依旧直击人心。老龄化的背后不是一个个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一个个和茂造一样都曾经年轻过的人。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其中还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颠覆。

当昭子提出把茂造送去养老院的时候,信利拒绝了,不是负担不起费用,而是这样做与传统文化和道德相违背。昭子去养老院拜访的时候,工作人员也流露出对昭子的不赞同。

西班牙电影《皱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把父母送去养老院的子女。电影中,老人在养老院里自嘲:“茶已经凉了。”或许,在老年人心中,被送入养老院也是一种屈辱。

在传统的孝道文化下,把父母送去养老院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抛弃,把父母送去养老院的子女无疑是一群榨取完父母剩余价值的不孝子。

可现实是,在现代社会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子女压根分不出时间和精力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人,为了保障父母的生活质量以及支付高昂的医疗护理费用,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更何况子女也有孩子需要抚养。另外,更冰冷的现实是,能够住得起设施完善的养老院,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幸运。

书中写道:“老人的存在本就和希望性、建设性无缘。”

所以,与其说老年人是被子女抛弃,不如说老年人是被社会抛弃。当老年人完成社会使命、不再具有社会属性的时候,他们不得不直面衰老的残酷和“茶凉了”的现实。

书中还提到了老年人自杀这一社会现象,这类现象在中国也出现过,而且不止一次。自杀老人多是来自农村,他们既缺乏子女的关爱,又得不到任何生活和医疗保障,不堪折辱便选择自杀。毫无疑问,这是对老龄化最惨烈的反抗。

《恍惚的人》不是晚年的悲歌,而是老龄化的警钟。老龄化是个宏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们看一本书、讨论几句就能改善的。《恍惚的人》的意义不在于解决老龄化问题,而在于让我们未雨绸缪——当我们老去时,该如何自处。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不过是个泛指,希望等我们走到了那一天,都能随心所欲,都能有归处。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恍惚的人》:当我们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