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写作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看来确实不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有的人会思考,会沉淀,方能思如泉涌。

我小学的时候不会写作,就是凑字数,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脑子,凑字数也是一流,比如写春游“同学们排成了一队,班长带着队,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走几步就会带头喊口号“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我们就跟着喊“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喊完“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口号,班长会继续喊“一二一,一二一””,这是去的路上,回来的路上再写一遍,光这两段,在作文本上就占了大半篇幅。想起来,现在就是个段子啊。

我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写作这件事的呢?大概是六年级毕业,我在家里看新概念,根本就看不懂啊,但是我有了一些感慨“原来我用说都描述不出来的事,还能这个样子写出来,还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伸出大拇指,厉害厉害”。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有两个,一个是命题作文,一个是话题作文,我总是选话题作文,因为老师说了嘛,话题作文只要标新立异不跑题就能得高分。作为学生去写应试作文,谁不想得高分啊,但是每次发卷子,老师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探讨我的话题跟题目的话题之间的那些千差万别……真的是,看着自己60分钟憋出来的“标新立异”,被大大的画个×,好伤心,更伤心的是又被罚抄同学的满分作文。我当时就不服气,他们的司马迁,屈原,怎么就一次次的干倒了我的关羽和张飞……

有一次,学校举行写作大赛,每个班推荐人选,语文老师点了几个他的爱将去参赛,我大表不屑,还在日记本里唾弃老师不识英雄汉。结果,大赛当天有个同学不能参加,语文老师跑到班里来物色替补。可能是受到我日记的影响,不情愿的点我的名字,让我跟他走。考场设在我们学校的一个小会堂,进去之后,发现都坐满人了,也没有坐号,都是随便找地方坐的。我看到在主席台那一排还坐了几个同学,而作为替补的我也光荣的坐在了主席台上,压力巨大啊。试卷发下来,自然选了我拿手绝技,话题作文,开篇大段排比铺垫,中间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我作为替补,结尾我依稀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你不放弃才有机会,你放弃了机会,成功也放弃了你”。

过了不长时间,一张大大的光荣榜贴进了每间教室,我的名字很靠前。果然还是项羽、勾践、司马迁比较牛逼……

07年上了高中,老师开始给我们发素材,让我们积累,说白了就是背过,然后像套公式一样把它们融进作文里。那几年的感动中国,我可谓是如数家珍,不过在大家都看到1+1想到2的时候,我反其道而行之,我想到的是1+1为什么不等于3。而初中的日记也变成了高中的周记,我们学校是封闭式的,文体活动基本没有,当大家都在苦恼周记写什么的时候,我已经把周记变成了一部记录高中生活的小说,看到杨柳我能想到追求,听到蝉鸣我能想到自由。不过那些年自以为的才华,都在高中毕业后被我付之一炬,让纷飞的纸片去陪伴那逝去的青春,和那些日后很难相见的同学。

正儿八经开始写一些自己喜欢看,带自己思想,有温度的文字是在大学里,每逢看一部好电影,读一本好书,都要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哪怕寥寥数语,或是一个字“烂”,“好”,“赞”。当然QQ空间还很多人给你留言,人人网上也有很多互动,发点东西,就会有朋友留言,经常在一篇日志下面聊的不亦乐乎。那个时候从来都不会屏蔽谁,所有状态都是所有人可见,不像现在的微信,都懒得看朋友圈,千篇一律的帮砍、点赞,很难再有感同身受。

步入这个速食社会之后,微信变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东西,就好像身份证一样。而且现在办公,传文,通讯,都离不开微信了,以前交朋友会互相留个手机号,现在就是互相扫一扫。而我很喜欢的QQ空间也变得不伦不类,定位非常尴尬,只有我们这群怀旧的90后还在维持着QQ空间的更新。这也许就是一种情怀。

发现,是在我百度上搜索时,弹出来的链接,要下载才能看。感觉内容挺吸引人,下载,注册,开始看,从开始的引人入胜到现在的半商业化,也是这个社会经济的产物。半年前的,基本上都是干货,或是尚有余温的心灵鸡汤,或是一针见血的影评资讯,或是引人回味的童年往事……

现在写作专题,包括主页推送,很多都是教人怎么写,写什么,怎么赚稿费的……这不是我选择的初衷啊,生编硬套出来的文字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能让观众鼓掌。我的字是写给多年后的自己看,写给有相同感悟的同路人看,只希望体现出一丝丝的正能量,可以使人读来有一种向上的信念,真正的去思考文字里展现出的人生。

有很多想法溢于言表,不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思想,而是别人的思想限制了作者的思想,总想去符合别人的口味,以此提高点击率,而我只想找个抒发情怀的栖息地。

我的微博在15年停更,三年时间1400+微博,有搞笑,有思考,有悔恨,有奋进。虽然停更,但我会时常回去看看,给自己留留言,告诉当初的自己走的路是对的,感谢当初的自己没有放弃自己,与未来的自己隔空对话是一种憧憬,与过去的自己隔空对话是一种回忆。我是一个重感情,但不善于表达,却又很想表达,并且特别自以为是的人。曾经也是听不惯,就说出来,看不惯,就不去干。现在被生活消磨的没有了棱角,处处如履薄冰,尽量不去碰壁,却又常常碰壁,成为了一个多重矛盾体。

若再回到小学,我还是会写“一二三四”,就算要被罚抄,得不了高分,不能去参赛,那又怎么样,生活本来就是“一二三四”这么单调,我变不出花来,也编不出花来,就这样吧。只希望,多年后,还在,我还可以回来给今天的自己留言,告诉自己“你当初说的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记忆中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