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自考大专参加了22考研

带侥幸心理考研

去年中旬,大概在写完这篇文之后不久,我花了50多天的时间了解考研,每天不低于6个小时。

暂缓之后,开始准备10月份的自考,这是最后一门理论课。10月16号考试结束。原本打算23年用自考本科学历考研,但对16号的考试能否考过持有深深的怀疑,所以陷入思考中……

因为如果这次考不过,下次这门考试就得等一年后,而到时候能不能考过还不一定,就算考过了,按当时规则,等做完实验报告和论文,申请毕业也得23年底,那23考研还是不能用本科报考。

于是,19号晚,我决定用自考大专以同等学力身份参加22考研。用了三天时间在之前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考研专业和学校,23号研招网报了名(25号截止报名)。

接着买书、收集资料、列学习计划框架,27号开始备考。

备考方针是抓大放小,保稳弃弱;备考原则是优先理解记忆,注重结构梳理,强调自语总结;备考策略是以专业课为主,公共课为辅;备考手段是公共课主刷真题,专业课真题与教材相结合。

自2017年开始全脱产自考这5年,搞得身心状态都大不如前。空格代表休息,从计划表中可以看出,在备考20天后我的精力就不太够了,隔三差五的老休息。就这样备考2个月后,在12月26号下午5点我走出考场,初试结束。

今年2月21号成绩公布。对于专业课分数,考试内容覆盖量、试题量、试题难度、评分标准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此分非彼分。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今年评分相对宽松。英语原本估计过不了线,总分也是历年国家线上下,但现实是英语不仅过线,总分还实现了我的理想分,即大于等于总分满分的及格分300,超出了预期。


战略上放弃复试

我选的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学制两年,初试专业课每门只有一本参考教材,历年进复试为国家线,一志愿上线人数仅占招生人数的一半左右,复试和加试都没有明确指定考试内容及参考教材,且复试基本不刷人。

说白了,只要过了初试,不出意外就能上。这种情况下,调剂空间基本没有。除非初试分数高,但我这上哪儿高去。当初这么选,也就是冲着一志愿上岸去的。

但今年这情况,报考人数比去年多了80万,分流到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后,不仅使得一志愿上线人数大幅超过拟招生人数,高分比例群体突增,

而且扩招比例悲观,复试录取线目测要大大提高,据小道消息328分才擦边进复试,并且前不久还公布了明确的加试科目,再加上我这内倾的性格,这种种可以汇成一句话,不是“爱我中华”,而是“没我的戏”。

战略上虽放弃了。战术上,在3月16号写完论文初稿后,着手准备复试。调剂空间虽然不大,还是找了找,屡了理论上的调剂空间结构图,进了个调剂信息群,整理了些个人材料,发了几份邮件。

不管是复试还是调剂,英语自我介绍是必有的,所以这两天把中文介绍编了一下,英文版今天上午成型。

之后看情况要不要准备加试科目,或是准备调剂院校调剂专业的专业复试和加试。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吧。



最后提醒:打算用同等学力考研的,就这几年赶紧的,往后限制性条件越来越多,选择范围大概率会越来越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用自考大专参加了22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