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官职可以称之为宰相?

壹、古代“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古代丞相和宰相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一、丞相

丞相是古代最高官职的名称,是个具体官职,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人,他拥有仅次皇帝的权力,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职,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丞相,史料记载它的确就是一种具体的官职存在。是百官之长,用以辅佐皇帝操理国家大小事务、处理国政的职位。其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权力最高的官员。丞相最早出现于春秋,吕不韦就是这个时代秦的丞相。丞相权力到底多大?西汉丞相萧何,联合吕后计杀韩信,你就可以看出他的权力多大了。

丞相从设立之初,就是官员权力顶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协助皇上管理军政各大小事务,如果皇上的命令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丞相可以拒绝执行。如果他认为,有些事务没有必要动到皇帝,就可以自己决断,权力之大,可以想象。

作为科举读书人,能做到丞相的位置,那真的是光宗耀祖,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了。因此,也成了历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宰相是一种权力象征,对应到各个朝代有不同的官职都可以叫做宰相。

丞相是一个明确的职位,他同一时期只有一人可担任。而宰相并不是,一个朝代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宰相,它是一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和丞相在某些职责上其实是相同的。简单来说就是,宰相可以是一群人,只要是最高行政长官都可称为“宰相”。丞相的权力太大,也可称为宰相。

相权过大,也直接导致了皇权与相权相争。南北朝时,皇帝将丞相降一级,到唐朝时,三省六部进行分权,到了大明朱元璋处理胡怀庸一案,彻底废除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

其实,丞相与宰相的区分很简单,丞相为中央集权制下的最高集权官员,是一个具体官职,只一人担任;宰相是为了分权,是一群人,而不是具体职位。

贰、那么古代有哪些官职可以称之为宰相呢?

汉朝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位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称为宰相。到了东汉时期,刘秀设立尚书台,其长官尚书令就是隐形的宰相。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的长官就可以称为宰相,而尚书令统领六部,位高权重也是宰相,因唐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后为了避讳不在设尚书令,所以尚书令的副手左仆射和右仆射就行使宰相之权。

宋代 设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合称东、西二府,两个机构的长官同平章事同和枢密使共同行使宰相权力。

元代 中书省总理政务其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是长期虚位,是为名义上的宰相,在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是实际上的宰相,还有参知政事也行使宰相职权。

明代 实行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开会时坐中间,又称中堂大人,所以中堂又成了宰相的新称呼。

清代 清朝延续明代的内阁制,但权力归于军机处,所以在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称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首席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百科,行政,相权,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