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认知囤积

     我有个这样的朋友,暂叫她小红吧。小红立志要做一名律师所以报考了司法考试。众所周知,司法考试在国内的众多考试中排在了第一,因为它的难度高、通过率少,但正也是因为“物以稀贵”,竞争非常激励。所以小红总是最大限度地压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极度忙碌的状态,甚至刷牙、洗脸、上厕所都让她产生一种愧疚。她习惯吃快餐,脏衣服随手乱扔,认为与别人的交流都是浪费时间。她所有的时间都在做一件事:如何尽可能地争取更多时间。但不幸的是,或者说“出人意料又在意料当中”的是,小红一直在浪费时间:她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找东西,这些东西又找不到,她会对自己发火,认为“百事缠身,诸事不顺”。

        紧迫感导致的“管窥效应”(我们看到一个乱糟糟的抽屉或者屋子的时候,会是一种异化的结果:眼前的混乱导致我们的搜索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到零。而这个结果恰恰是由无数个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导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管窥效应”)使小红忽略了很多事情,比如忘记还信用卡,忘记交电费、电话费,等等,而这些忘记的事情又会给她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她的时间安排得越紧,一个环节出岔子以后造成的麻烦就越大,以至于她的神经几乎到崩溃的地步。更糟糕的是,小红不但生活中丢三落四,做题分析案例的时候也不停出错——谁都知道她很想变得优秀,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她办事拖沓、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平庸,而且,身体状况还越来越差,她年纪轻轻竟然得了糖尿病。

      回想一下在过去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当中,是不是也会遇到过像小红一样的一人:既不是学渣,也不是学霸,但他的特征好像又包含着这二者的某些特点,比如行色匆匆,能感觉到他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会认为上厕所、刷牙、洗澡……所有这些必不可少的行为都是在浪费时间。这类人总觉得时间不够,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自己多学一点或者多干一些事,但他们往往整体效率极差,或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这让他们更加有紧迫感,更焦虑和更行色匆匆。

       那么,分析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小红为什么会陷入到这种状况呢?小红的所有行为有个特点——“活在当下”,别的我都不管,不停摄入就够了,其他的都是在浪费时间。她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让她形成“管窥视野”:在每一个当下考虑的是获取的东西多不多,唯恐丢失了什么东西。

       认知是一个产品,产品要有流程。你想获得好的认知,除了摄取初级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加工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囤货式地摄入大量东西。我们讲不停标记、收集、整理各种各样的资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认知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加工。要形成真正的认知就要建立一套认知的加工体系,然后用你摄入的大量材料,按照确定的流程去完成这个加工,最终形成认知产品——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小红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再回到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去听一场演讲,或者在网上听一门课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演讲确实很精彩,听了以后很激动,但要问你“这场演讲讲了什么、精彩在哪里”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说不出几个词来;可能听了两个小时的演讲,经过好几次的脑洞大开和颅内高潮,但问你“到底知道和得到些什么东西”的时候,你说出的东西非常少。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们的大脑既不是储物罐,也不是蓄水池。如果说学习是将输入的知识存储在大脑当中,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是直接存储输进来的东西。

       大脑就像我们的身体:通过摄入食物来进行输入,但它不是一个食品仓库,而是对食品进行深度加工,并且将能量转换成身体的各种机能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习不是为了存储,不是简单的认知囤积,而是在遇到复杂事情的时候,快速准确地调动我们已有的认知资源,应对眼前的事态和处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不是认知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