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4)

原文

1.20 除上述之外,真诚、精进、正念、三摩地和BR等,也是通向觉醒之路的重要途径。

1.20 What's more,faith,energy,mindfulness,integration(samadhi),and wisdom(p)form the path to realization.

1.21 那些怀着真诚的心愿去探索解脱(获得生命内在的彻底自由)之人,距离实现他们的目标(解脱)还能远吗?

1.21 For those who seek liberation wholeheartedly,realization is near.

1.22 温和的、中等的或强烈的修行,结果是很不相同的。

1.22 The practice is mild,moderate,or intense,the effect are different.

1.23 同样也可由对纯粹的临在,自在,湿婆神(Isvara)的顺从来达成觉醒之理想。

1.23 Realization may also come if one is oriented toward the ideal of pure awareness,Isvara.

1.24 湿婆是不同的,衪象征着永不退坠的纯粹觉醒(圆觉)、全然独立与因和果之外,且没有任何潜在印记之境界。

1.24 Isvara is a different,incorruptible form of pure awareness,utterly independent of cause and effectand lacking any store of latent impressions (k).

1.25 这种临在的独立性让它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全知之源头。

1.25 Its independence makes this awareness an incomparable source of omniscience.

1.26 湿婆的存在超越了时间,故衪是万世之师。

1.26 Existing beyond time,Isvara is also the ideal of the ancients.

(读者对作者的中文翻译有改动,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能以更中肯的方式来呈现瑜伽经英文版原文本意)



1.22温和的、中等的或强烈的修行,结果是很不相同的。

通往觉醒之路第二条是精进

精进分为“因地精进”和“果地精进”。

切实认识到我要努力成长我自己,我要在奋斗中超越我自己。如此名之曰“因地精进”。

本性有同情和智慧两种根本特性。相应于本性者,必怀本性之同情与智慧两类属性。怀此本分者,必自觉自发地同情一切需同情者,在仁心、悲心和爱心的驱动下,日夜不息,死而后已。此谓之“果地精进”。


通向觉醒之路第三条是“正念”。

正念”简单地讲就是对生活和自己的整个身心行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醒和觉知状态,将自己的觉察力、理解力、洞悟力、感受力、审美能力等保持在最敏锐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脱离现实身心的冷眼旁观或居高临下的“看”。在这种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此前从来没有发现的更为隐秘的部分,对了解我们自己、深入洞察我们自己非常有效。


通向觉醒之路的第四条是“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译作“三昧”。这个词在梵语中含义丰富,不同哲学流派对此异解纷呈。《瑜伽经》经中“三摩地”一词意指生命在圆满觉醒中呈现的境界。但此境界不是通过瑜伽修行所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生命中先天固有之境界,此先天固有之境界名之为“本性”。

三摩地就是将自己深深地融入本性,此时没有任何的修行,或者说只有唯一的修行——融入本性,也就是“倒果为因修行法”中的“与性德相应”“与本性融合”。不假修行,不假次第,一合到底,一融到底。这就是三摩地,这就是一切禅定的最终极之禅定。


通向生命觉醒的最后一条道路是“BR”。

指与生俱来的、清净无染的、自足圆满的、超越一切封限的智慧,是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的智慧。BR又可细分为五大类BR。

一、实相BR

五类BR中最根本的BR,即BR之自身。实相是指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这个形而上的道体有两大特色——空性和有性,以及三大属性——真、美、善。

空性:空性就是以无为体,以空为性。

因本性寂然不动,故为空;

因本性清净无染,故为空;

因本性非是具体一物,故为空;

因本性非束非执,超越一切,故为空;

因本性无有封局,穷极无限,故为空;

因本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为空。

有性,但以无为体之“无”和以空为性之“空”,又不是绝对死寂之“无”之“空”。“空无”与“实有”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从“空无”这一面深入进去,必然走到“实有”这一面;从“实有”这一面深入进去,同样必然走到“空无”这一面。一切空无都是含着实有的空无。

因本性化生一切,故为有;

因本性觉知一切,故为有;

因本性不舍万物,故为有;

因本性妙用无穷,故为有;

因本性真实不虚,故为有;

因本性万善皆备,故为有;

因本性为众美之源,故为有;

因本性非顽空死寂,故为有;

因本性为万物之基,故为有。

二、境界BR

处于不同的境界,就会自发地出现与此境界相应的智慧——植物有植物的智慧,动物有动物的智慧,人类有人类的智慧。

三、文字BR

四、方便BR

世人慧根浅劣,习气深重,心智错乱,狂野难驯。采用种种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五、眷属BR

眷属者,互生、互通、互成、互依之关系也。在《瑜伽经》中,生命觉醒之路的前几路——真诚、精进、正念、三摩地,以及后面一些经文中将要讲授的各类修行方法等,皆为眷属BR。它们为BR之另一种存在形式。


1.23同样也可由对湿婆神(Isvara)的顺从来达成觉醒之理想。

“湿婆(Shiva)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之一,被认为是瑜伽之神——是衪在远古时将瑜伽传授给了印度人,从此人类才有了瑜伽。在印度教中,湿婆神主管旧世界的毁灭和新宇宙的诞生,同时衪也是舞蹈之神、生殖之神等。湿婆神在FJ中有专门称呼“伊斯瓦茹阿神(Isvara)”,意译为“大自在”天神。

湿婆神代表和象征的是生命和宇宙的本体。在本体的诸多特性中,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自在”——自己而在,生命之在其自己,宇宙之在其自己,存在之在其自己,超越之在其自己。自己如是而在,谓之“自在”。


1.24湿婆是不同的,衪象征着永不退坠的纯粹觉醒(圆觉),全然独立与因和果之外,且没有任何潜在印记之境界。

因果律只存在于现象世界,它是现象世界中的一个铁律。在现象界中,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滑出因果律的范围。唯有在一种可能下——在本性之中,因果律不复存在。因为本性就是空性,本性就是超越性,有此两性,一切因果律随之终结。一旦因果律失效和终止,那么所有的印记也将随之消失。


1.25这个大自在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全知之源头。

“自在”是生命(意识)的主体性推演到最后的必然结论,是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进入到绝对界和无限界的必然结论,是反省性认知被推演到最后的必然结论,是修行者不断地解除攀缘和执着到最后的必然结论。“自在”是理之必然,理之当然,是任何一家思想和修行都要非得承认的理境和终极圆满之境。


1.26湿婆的存在超越了时间,故衪是万世之师。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当学者明心见性之后,自性(自己的真心和本性)就是自己至高无上的终极导师,此时学者无需外在的任何导师。瑜伽行者的最后一步是要打破所有偶像和超越所有外在的导师,如此瑜伽行者才能回归本性,彻见生命实相。

明确地讲,湿婆神是不存在的,只有湿婆神所代表和象征的自在和自性是存在的——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亘古不变。自性不仅是古人的精神之本体、生命之本体、宇宙之本体,它同样也是现今和未来所有人的精神之本体、生命之本体、宇宙之本体,是人生终极之归宿,故它“超越了时间”,堪为“万世之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瑜伽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