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开端:寻找“确定性”章

--古希腊哲学思绪起源,需要从人类开端说起

序言:

整个宇宙的演化;

历经非生命的粒子阶段、前人类的生物阶段、最后是人类阶段;

而人类一旦出现,就意味着自身挣脱了自然的束缚,不能再完全依靠大自然提供的资源;

而需要在繁杂的世界万物中“创造”所需的生存资源;

但要知道,

无论是非生命的粒子,还是人类以前的生物因为没有“意识”,所以都是不自觉拥有“确定性”,仅仅依靠自身先验自带的“无意识”被动或主动属性、本能行为就能获得稳定存在;

但是人类不行!

因此,

人类一旦从动物系列脱离,就立马陷入不稳定的局面;

因为有意识的人类需要独立面对未知、复杂的生存条件,也要面对同类生存资源、生殖资源的互相抢夺以及威胁自己的野兽;

所以必须要找到某种“确定性”,才能实现该群体大部分的稳定存续;

而且,

你也必须建立某种“确定性”,你才能无所畏惧的、最为简约高效的作出判断去应对未知、繁杂的自然万物和获取对应的依存条件;


-壹-

寻找“确定性”


一、人类的醒悟

要知道;

人类与动物的边界划分最明显的是人类有“我”的概念,而动物几乎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明确“我”的概念;

因为他们的任何行为几乎是被DNA直接控制;

从而使得任何动物的行为几乎都是借助于身体的本能来主动实现,而无法反思为何这么做;

那么对于动物而言;

就无法将自身与自然割裂的,或者说无法明确的将其自身与自然割裂,因为他始终需要大自然所创造的直接生产资料(暂不讨论人类以后的部分动物),几乎无法主动的创造生产资料;

而人类因为其所需的依存条件大幅增多,需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存续才能维护人类整体的存续,则必须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在自然世界去创造“生产资料”然后实现求存;

所以说,所谓的自我意识的醒悟

但并不是说人类要比动物高级,反而是人类是因为自身的不稳定和残弱而不得不主动创造生产资料、创造更多的依存条件,甚至还要跟产生自身的自然进行对抗,去征服自然才能实现求存;

由此形成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和越来越大的“差距”;

由此可以说;

人类文明的开端就是以人类“自我意识”醒悟为开端,人类由此进入人与自然世界的割裂状态;

同时我们会发现整个近两千年的哲科史都是将人割裂在自然之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来探讨自然,甚至认为人类高于自然,直到胡塞尔才有所缓解,但仍未触及筋骨;

总之,一切人为的开端,就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醒悟;

二、不得不脱离自然的原因

所谓“人类文明”;

就是自然界不再给人类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人类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吃、穿、用)都必须自己制备,或者说自然已经没有过多能力供养数量日益激增的人类群体;

于是人类从此不得不依靠自己“创造”才能获得稳定存续的一个阶段;

但要知道;

动物和人类早期是纯粹直接依靠自然资源而生存,要么捕猎动物、要么采集果实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提供了一切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

但是当人类出现了额叶前皮层,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此人类被迫进入不得不依靠自身才能存续的文明时代;                                                        

因为演化至人类阶段;

人类的大脑皮层上面的神经元细胞由于分化度过高、功能过高,结果导致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大脑细胞没有再生能力,而身体的其他细胞一旦损伤,它是有再生能力的,但大脑细胞不可再生;

二是大脑皮层的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而细胞本来是可以直接吸收脂肪、蛋白质和葡萄糖,但由于大脑皮层更发达,导致只能吸收葡萄糖,并且片刻不能离开,而自然界能直接获取葡萄糖的只有水果,但水果不是一年四季全部都有,这就导致早期人类只能从草籽中获取葡萄糖(当然这是一个偶然发现的过程可能历经数百年);                                                             

而这,就是主要使得人类脱离自然的直接原因,当然原因不止此;

由此,人类必然开启农业文明;

而一旦开启农业文明,人类数量随即暴涨,于是大自然再也无法提供满足人类快速增长人口生存需求足够的生存资料,那么以农业为生存结构的农业时代正式发生;

同时,人类从此开始逐渐告别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时代

也逐渐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进入靠自己创造生产资料的农业时代,粮食是人培育出来的,就连苹果、梨这些在野生状态连个枣的大小都比不上,但是人类将其培育成今天所见的大小,它都是人类培育的产物;

但是;

一旦人类脱离了完全依靠自然提供的生产资料,“自我意识”开启,丧失了不自觉的确定性;

那么人类如何面对繁杂的世界万物,对未知的恐惧、对各类选择的决策、以及自身在自然界的不确定位置等问题?

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判断和不确定的位置都将直接影响在丛林里生存的人类能否存续下去;

由此,人类必须要建立“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世界的逻辑模型


三、追问到“确定”才能实现存续

早期的人类脱离了大自然的直接支持

以一个独立于自然的“存在”来实现存续,就需要面对不确定世界所产生的恐惧之感,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面对野兽和其他种族的威胁?怎么办?

唯有追问、归纳;

编造出一个 “确定性”认识世界的主观逻辑模型,然后将自身置于主观编织的主观逻辑模型里,或者说尤瓦尔-赫拉利说的“故事”;

于是就可以达成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的“自以为”人类实现对自然万物的控制和统治,以此作为判断选择的基本依据

然后才能以此选择出最简约高效的求存方式来面对未知、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面对野兽和其他人种的威胁;

由此才能达成人与客观世界的耦合依存,实现人类的稳定存续

而后,

这同样也是任何时代的人为什么都会有一个相对自洽的主观逻辑模型根本原因;

尽管采用的是不同的“粗疏逻辑”或“精密逻辑”而最终呈现出的主观逻辑模型形态不同,但正是因为这个主观逻辑模型对他来说是确定的、是被前人沿用的、有效的,而且是对客观世界的部分现象有所牵连;

而凭借此就能维护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和自己的稳定存在;

当然,

也必须将自身置于某种自洽模型中锁起来,才能在繁杂的万物关系中、人际关系中等达成“确知”,而不至于在繁杂的万物中迷失方向;

尽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忽略自身的自洽逻辑像忽略空气一般忽略掉,但绝不可能脱离自身的自洽逻辑模型,因为唯有将自身寄存于这样一个符合对应时代的“世界观”逻辑模型中才能使得自身稳定存在;

由此可以说;

一切后衍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是都是前人主观逻辑模型的延续、重组和变异的产物,是完全匹配着对应的时代、人口数量、和获取到的更多信息,通过这对应的主观“世界观”逻辑模型才能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存续;

所以从早期人类一开始;

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就必须将自身置于某种主观认知“世界观”的逻辑模型中,而有关时空追问、生殖追问、死亡追问等等一切直接关乎生存的追问就必然是早期人类必须最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建构主观认知世界模型的基础

而且对这些问题的是否有“确定性”答案会直接影响该群体能否稳定存续

就好比说早期人类在远离营地的地方狩猎,跑出去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可你居然不知道怎么判断回营地的方位、以及判断时间,这个时候你个必然面对迷宫似的丛林和荒原,也可能导致你在夜晚将会面对密集的各类野兽;再比如在面对另一个地域的侵略者的时候,你恐惧、害怕,没有一个诸如“神”类似相关的精神信仰激发你,让你感觉有“神”庇佑而无所畏惧的时候,你就会被侵略者消灭;

所以说,

一切追问的“确定性”答案都是为了在繁杂的自然环境中最快、最高效的选择出最佳实现生存的方式,以实现“求存”;

而如果不以“求存”作为基础剃刀来约束各种追问的答案,那么这个物种也就不会存续下来;

再举一个“死亡追问”的例子,王东岳老师在他的课程讲过;

“所有动物对死亡都会表达出一种疑惑和悲伤的情绪,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兔死狐悲”,但所有动物无法理解和追究死亡,人类早年也将死亡视为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如此高贵的生命居然最终都得陷入死亡,这当然是人类的重大追问,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在远古时代不约而同在没有沟通情况下却世界各地都有灵魂轮回学说的原因,它表达的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追问,以及对死亡里面包含不祥要素的化解,这也包括为什么人类远古文化都表现出对丧葬文化的极为关注的原因”;


-贰-

“神”是最容易达成“确定性”的

人类一旦脱离了自然;

在独立面对自然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个确定性的“世界观”逻辑模型来达成“确知”以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续;

而神学无疑是最为简洁的以直接的“信”为核心而建构起的知识模型;

所以神学在人类历史上有上万年的历史,可以说比哲学、科学更为稳定,因为仅仅只要你简单相信这个主观的认识世界的“逻辑模型”就能直接达成“确定性”;

而纯粹的“信”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来说又是最容易的;

从而无所畏惧的面对一切恐惧和未知和侵略者;

比如说当你面对任何风险的时候只要你相信有“神”在保护你,你就能勇敢面对未知和恐惧,而不是被野兽吃掉或者被其他人种的侵略者消灭;

也就是说神学、宗教;

本质上是人类最早的“信主”用智方式,而以“信”建立的粗疏“世界观”逻辑模型则是一种最为基础、简洁、高效达成在丛林实现求存的最简单的认识世界的逻辑模型;

比如说当你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无论是父母亲戚老师说什么,或者电视手机等所说某些不可能存在事物,小孩子都会因为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而去单纯相信,无论真假;

早期的人类也都是一样;

当大家共同信仰某种基于归纳或基于特殊生存环境所编织的“神”或“图腾”;

你怎么办?因为信息的有限,你也只有相信因为没有其他,而且你也必须信,不信你就得面临排挤或灭亡;

因为这是早期人类因为其生存环境制定而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只是说,

在不同地域的人类,因为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其神学表达形态尽管是不同的,但是只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建构起一个以“某种信仰”的逻辑模型为中心,比如“神”、“图腾”等,从而建构一个稳定的群体结构以整体的形式来应对自然万物、应对其他同类、应对未知;

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来独立应对自然、应对其他同类、应对未知和恐惧,从而有力维护这个区域或群体内大多数个体的存续;

所以,可以说“神”学是是人类必经之路

古希腊神学注重的是共同信仰的多元的“神”,这是因为地中海交通便利,人种繁杂,原始的氏族结构被打散,从而需要建立某种“多元神”的信仰来聚集这个地域的不同人种,建立多元的群体结构,然后抱团取暖,以求存续;

而东方(中国)神学则是强调以女娲、盘古等作为神,也就是祖先神,认为人类就是神的后代,大家都是一个神的子孙后代,通过“亲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你的社会层级,要你服从天命,从而建构一个稳定的、一元群体结构;

而埃及神学寻求来世的福祉以约束农业时代的人,搭建一个群体结构;美索不达米亚神学则是以寻求现世的福祉来搭建一个稳定的群体结构;

简言之,

不同区域的人类要想实现存续,就必须以某种“共同信仰”也可以理解为主观编织的“世界观”逻辑模型的方式来搭建起“稳定的群体结构”来应对自然和其他有威胁的人种;

由此才能使得这个区域的人类得以稳定存续

-叁-

古希腊追问的“确定性”最终落于多元的“古希腊众神”

任何万物只有稳定才能存续

而人类从自然存在中挣脱出来,那种“无意识”的确定性就被繁杂的自然世界打乱了,而一旦失去确定性就陷入迷乱、混沌,于是不得不建立一个另一个确定的答案;

而古希腊人对“古希腊诸神”的“信”就是古希腊人达成“确定性”的方式;

要知道,

古希腊人因为其地处环地中海,所以交通便利,于是在历经成百上千年的各个人种的交流中,前神学期之前关于死亡追问、生殖追问、时空追问的文献已经完全丢失;

而中国在前神学期的文献因为其独特地理环境而遗留下来,具体就表达在《易经》之中的各类追问以及对未知预测的“卦爻”,也就是说中国的前神学期是通过《易经》的“卦爻”来获得时空追问、生殖追问、死亡追问的确定性答案;

尽管丢失,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古希腊前对时空追问、生殖追问、死亡追问等问题在古希腊最终就落到了以古希腊“众神”作为确定性的基础背景;

然后依靠“古希腊诸神”来建构社会结构,从而实现该区域人群的存续;

古希腊是“多神论教”;

每个希腊人认为神存在于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包括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一个神在主宰,人无论出于何种地方都会受到神的庇佑,甚至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这些神灵是一群亲近的、可被直接感知的;

正如赫西俄德所说:

“诸神和人类有一个共同起源”,于是就因为相信“神”的无处不在,使得古希腊人能以此面对一切未知和恐惧;

古希腊神学远远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神”;

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是人格化的神、人性的神、是最贴近人的,甚至说完全体现着人的形象;

而形成原因就是因为地中海的便利交通,导致人种繁杂,原始氏族族系被打散,需要建立一个离散的、多元的多神论人性化的“神学”,并由此建立一个多元、自由的城邦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对抗自然和其他人种;

而这就没有农业文明“神”对这样社会结构中人的“思想”有太大的约束,也正是这种小的约束力对古希腊人的思想激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尾;

追求“确定性”;

不仅是早期人类通过神学、易经乃至其他方式来无所畏惧的应对未知的自然万物,简约高效的作出关于存续的判断;

而且,同样是今天人类一切学说都在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在确定人与万物的关系,确定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确定自身、确定对象,而唯有达成这种“确定性”才能实现稳定存续、才能实现人类的求存;

并且必须以个人或人类整体求存作为核心规定,一旦脱离只有灭亡、不可能延续;

一句话,任何学说、思想本质上都没有求实或求绝对真理的内涵,而且因为感知规定性也不可能追求得到绝对真理,一切都是为了自身或人类整体的求存,而且任何学说的也必然被“求存”规定作为剃刀所裁剪;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知道在地中海周边的古希腊人为达成“确定性”是通过古希腊神学,这是对古希腊哲学思想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神学也不可能是古希腊思想的唯一诱发土壤,那么另外一脉对古希腊人有着极大影响的思绪是什么?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具体解释古希腊神学是如何影响古希腊人的哲学思绪以及酝酿出古希腊思想的另一脉思绪;

副标题:俯瞰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前夜(2):寻找“确定性”

参考书:《物演通论》、《西方哲学史》梯利著、《西方哲学史上》罗素著、《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上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的开端:寻找“确定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