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的交友经

身在他乡,前半年是最难熬的。生活上的各种不熟悉,那真的都不算什么事,真正让人落寞的,是没有朋友。

我这个偏内向的陪读妈妈是这种感觉,身边一个大大咧咧人来疯型的陪读爸爸,也是如此感受。

抓住每一个能结交新人的机会,从不认识到直接电话尬聊,再到直接约见面,这位陪读爸爸的交际圈子眼见着就膨胀起来了。当然,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拒绝。刚刚互相加了微信就要约你出门散步或是喝咖啡,谁敢去?

但是异国的新生活可能偏偏就需要点这样的勇气与大胆。毕竟,没朋友的孤单滋味谁想久尝?

可是性格偏内向的我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我就是那个一上来就拒绝了跟他“过度”交往的那一类人之一。大半年下来,新认识的人屈指可数,甚至根本无法称她们为朋友,顶多就是微信上偶尔能聊两句的熟人,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

直到假期将至,突然意识到,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搬家过程中有些事凭自己的一己之力真的是应付不来,才后悔这些日子以来自己怎么就没能主动一些多交些朋友呢?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么实实在在的老话,我却偏偏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想理的人就不理,不爱出门社交就天天宅在家里热热闹闹的看书码字、修身养性,等需要朋友了,傻眼了。

内向的人不爱大规模社交,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耗能量、费脑力。我宁愿在家开动大脑学点什么新知识,也不爱把脑力花在社交聊天时的脑筋急转弯上。

可是,总有需要挑战自己舒适圈的时候。为了临时抱佛脚找人帮忙,主动联系了以前被我冷落的陪读爸爸,因为我知道他是热心人,朋友多。很快就被他拉进一个当地小团体,加入了他们的聚餐活动。

聚餐变成了品酒会和频频的碰杯,闲聊无料就升级成了真心话大冒险。说实话,我从来没玩过。全民k歌加贴面舞成了午夜的返场活动,还好我借着止不住的哈欠提前逃跑了。

我很想和他们成为朋友,我很想好好享受久违的同胞聚会,但是我的心在拒绝。我原以为终于有相同经历的同路人可以好好聊聊了,可是人家喜欢的和我不一样。

我承认,在社交场合,内向的人就是装不来,而且社交EQ超级低。在人多的聚会上我就没了存在感。这种存在感的缺失曾经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才慢慢和自己和解。



从总是死盯住自己在社交方面的“低能”,到接纳自己作为内向性格的人在这方面就是天生如此。从此不再要求自己逢人便主动找话说(尬聊),不再跟自己较劲,更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细腻与善于深入思考方面的优势。

我不再逼自己在人多的聚会中一定要表现出什么样子。我会安静的寻找看起来性情相投的人,然后加好友单线联系,谁让我更喜欢有实质内容的聊天呢?不论是分享生活经历、教育心得,甚至在异国他乡的某些困惑。这才叫沟通嘛!花一晚上喝酒,这种活动还是算了吧!

到了国外,其实我也在变化。虽然饭桌上的人还没被我正式划入“朋友”的行列,但有求于人时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只好张嘴求助,跟本顾不上什么抹不开面子一说了。

我这算虚伪吗?我默默的问自己。精神上,我离他们依然很远,但空间上,我可以很近。我会求助于他们,他们有需要时我也会尽力去帮助。到了异国他乡,朋友的定义可以有所改变。我们固然需要精神上互相支持的小伙伴,但其实我们更需要生活上互相帮助的中国好邻居们。

多几个人聚在一起时,热热闹闹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上一阵南腔北调的中文,都是难得的放纵。

没想到,异乡的交友会是这样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国他乡的交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