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MAP)由陆家嘴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于2017年9月26日启动建设,2021年7月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美术馆位于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是一座拥有 6个楼层,30米高的现代建筑,向西延伸到黄浦江畔,向东经由花园广场连接东方明珠塔,形成了3万平方米的美术馆领地。
浦东美术馆建筑主体占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空间面积近4万平方米,设有13个展厅和5个楼层的开放式展厅,可展览面积达10609平方米。建筑立面与地面均选用山东白麻花岗岩,内部空间与装饰以马列维奇经典几何图线为灵感。
2021.7.12我来到这里,当期展览有三个~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
备注:此文大部分文字内容来自“浦东美术馆MAP”公众号
【壹】“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光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感知的历史。展览从18世纪的英国开始直至当下,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艺术家对于“光”的探索,经由艺术的棱镜一窥历史与人文之精神。
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哲学和科学兴盛,在文明发展史中被称为“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和秩序,并将其视之为理想。理性,作为一种科学思维,而不仅仅是信仰的思维,让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包括看待人类自己本身。
而在18世纪末期直至19世纪以后,欧洲和北美的艺术家开始挑战这些价值观念。浪漫主义应运而生,与秩序、平衡、平静、和谐、理性等观点不同,这种风格更加强调个人、主观、非理性、想象力、幻想和情感体验。通过描绘一些极具震撼力的画面令观众顿生敬畏之情,这也是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崇高感。
英国拥有四座泰特美术馆:
作为开幕季展览之一,“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呈现了来自英国泰特美术馆的百余件珍贵馆藏。泰特收藏了1500年以来的英国国家级艺术瑰宝及国际现当代艺术作品。
光的传输和扩散决定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光以其力量营造氛围、影响我们的情绪。几个世纪以来,光的这些特性及其潜在的惊人效果始终是人类科学和创造性研究的主题。“光”伴随着过去200多年以来的艺术实践:或试图捕捉或不时操控光的无形效果。
从浪漫主义画家对光影的驾驭、印象派对光线的直接描绘、二十世纪初的实验摄影,一直到当代艺术中以光为媒介打造的沉浸式环境,这一大跨度的展览,在由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的明亮、宽敞建筑的一整层空间中展开。
这个展览以泰特馆藏中的英国艺术珍品为起点,拓展至其国际馆藏,深度探索了“光”这一主题。展览涵盖经典作品如:
约翰·康斯太勃尔的《由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831年展出)、
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的《光与色〈歌德理论〉》(1843年)和《阴霾与黑暗》(1843年)、
约翰·马丁的《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1822年)、
威廉·霍尔曼·亨特的《良知觉醒》(1853年)、
克劳德· 莫奈的《维尔茨港的塞纳河》(1894年),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摇摆》(1925年)。
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前拉斐尔画派巨匠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的《奥菲莉娅》(1851—1852年)在浦东美术馆一楼展厅单独展出。
油画《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场景》:
米莱的油画《奥菲莉娅》:
素描:米莱爵士
01. 18世纪晚期,英国艺术家开始使用光与暗来象征宗教思想。
02. “光的画家”透纳(英国)
透纳的教学图:
03. ?(没拍)
04. 突出自然和天空的变幻效果
05. 艺术家对哲学和科学兴起的回应
在展览“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的第五展厅内,我们就能看到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 1734-1797)与约翰·马丁(John Martin, 1789-1854)两位英国艺术家对于启蒙时代的回应——他们都描绘了维苏威火山喷发的场景,风格却大相径庭。这也正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家面对启蒙时代以及它的精神,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回答。
(左)约瑟夫·赖特,《维苏威火山爆发:那不勒斯湾纵观全岛》,布面油画
(右)约翰·马丁,《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布面油画
维苏威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的东海岸。在公元79年时,一次大爆发将古罗马的庞贝城掩埋在厚重的火山灰中,并摧毁了赫库兰尼姆城。庞贝古城在灰烬之下沉睡了十多个世纪,直至遗迹在18世纪初出土之时,完全就是一座凝固在时间长河中的城市——宏伟的剧场,奢华的房屋,甚至街道上的面包店,尚未出炉的面包全都停滞在火山爆发的一瞬。
这次火山爆发也成为不少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约瑟夫·赖特和约翰·马丁就是其中的两位画家。
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 1734-1797)是一位风景和肖像画家,出生于英国德比郡一户受人尊敬的律师家庭。身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赖特的很多画作都以科学实验为主题,捕捉到了科学进步的瞬间,因而被称为“第一个表达出工业革命精神的专业画家”。
赖特在1751年前往伦敦学习绘画,师从画家托马斯·哈德森(Thomas Hudson),和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为同门师兄弟,后者正是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任校长。赖特擅长在人造光源下创作暗色调的人像绘画,在摇曳的烛光下,人物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更显神秘庄重。在他的风景画中有许多对于“夜晚”主题的描绘,月光和水面的反光,似乎和黑夜一起组成了他灵魂沉思的场所。
在1773年至1775年间,约瑟夫·赖特在意大利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游历。在那不勒斯期间,他目睹了维苏威火山的活动(但火山并未喷发),这次旅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在后续的创作中反复回到维苏威火山的主题,他在与兄弟的通信中提到“我希望正在研究火山与岩石的那位朋友也在场,这样我们的思想就能集中在火山深处了。”
约瑟夫·赖特常在他的风景画中同时绘制两个光源,在《维苏威火山爆发:那不勒斯湾纵观全岛》中,一边是满月清冷的光辉,一边是火山炽热的岩浆,赖特充分展现了他对明暗、冷暖对比的掌控力,火红的岩浆从山的两侧倾泻下来,与渐暗的天空和宁静的海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相对阴郁的前景中,几个人物的背影在宏大的自然中显得如此渺小。
在《月夜灯塔:斯托卡纳海岸》里,赖特则将灯塔这一人工光源和月亮这个自然光源并置,夜空中的月亮,水面所反射的月光,灯塔朦胧的光束三者形成对比。这其实是赖特想象之中的场景,这幅画面呈现出他长期着迷的另一个主题:比较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效果的差异。赖特将冷静客观的科学知识和充满张力的光影效果相结合,将他所目睹的景象绘制成了充满戏剧性的瞬间。实际上,大部分关于意大利之旅的画作都是赖特返回英国后完成的,他只是在现场绘制了素描或一些水粉速写,但作品的画面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动的细节,反而更显示出他独特的风格。
约翰·马丁则是将维苏威火山放置在了人间与地狱的边缘,如同一场疯狂的灾难电影。约翰·马丁(John Martin, 1789-1854)出生在诺森伯兰郡的一间小木屋里,马丁以其场景宏大、极具戏剧张力的宗教主题绘画闻名于世。对于末世毁灭场景和圣经中的灾难故事的刻画,让马丁一举成名。14岁时,马丁先是在纽卡斯尔的一个纹章马车画师那里当学徒。1811年,他首次在皇家学院展出。31岁那年,马丁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巨幅圣经故事主题油画《伯沙撒的盛宴》让他名声大振,数以千计的观众付费只为目睹这幅描绘灾难场景的画作。两年之后,《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再次让观众为之震颤。
画面中的维苏威火山正处在爆发的初期,熔岩的光芒将整个风景染成了鲜活的红色,而天空似乎也因为飞舞的灰云和闪电而震动。左侧远处的赫库兰尼姆已经被熔岩覆盖,庞贝古城则在更靠近前景的位置,被笼罩在火山灰的阴影之下。画作中呈现出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不可预测性,意图在观众心中唤起一种恐惧与敬畏混合的感情。
即使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马丁的画作面前,似乎仍然能感受到铺天盖地弥漫的火山烟尘,以及那种末日于眼前降临的无处可逃之感。
06. 光描绘了家庭室内的戏剧性场景
07. 印象派重回自然世界的兴趣
08. ?(没拍到)
09.探索光在室内环境的非戏剧性表现
10. 摄影和电影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光文化”
11. ?(没拍到)
12. 光与运动的印象
13. ?(没拍到)
14. 与光在一起
15. ?(没拍到)
16. ?(没拍到)
17. 光成为我们探索宇宙的一种方式
~~~~~~~~~~~~~~
【贰】“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
“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由浦东美术馆和西班牙米罗美术馆携手呈现,带来西班牙国宝级绘画大师胡安·米罗的展览,本次展览以“女人、小鸟、星星”为题,展现艺术家横跨1940年至1970年的创作。展览着重展示艺术家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作品类型囊括绘画、版画、雕塑、织物等多种媒介。
小鸟、太阳、星星、月亮这些符号常常出现在胡安的绘画和雕塑中。这些符号往往没有明确具体的形象,只是通过一些线条、色块来表现,画面看起来自由、明快、天真,非常类似于儿童的涂鸦。
【花絮】中午在观景台室内用餐
【叁】蔡国强系列展览
中午自助餐补充了能量,吃得荡气回肠,心情愉快,这才去看“蔡国强:远行与归来”,原来以为是一般装置,结果越看越入迷,火药爆炸的魅力非同凡响。作为开馆的第二个重磅展览来自蜚声中外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开馆大展包括“蔡国强:远行与归来”及“与未知的相遇”、“媒材的远行”,占领展厅最多,展览时间到明年。
从一楼就可以看到的《与未知的相遇》在逾30米高的非常规展厅内呈现联通古今中外的“宇宙树”。作品以玛雅文明的自然宇宙观出发,将不同文明和宇宙观里“脱离重力、拥抱宇宙”的故事,通过手工搭建的墨西哥烟花塔这一质朴形式,以及电脑控制的光之绘画,构成富有奇幻想象和动感的多维画面。作品表现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的向往,亦传递人类在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今天,更加好奇和渴望未知世界。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展出蔡国强119件主要以火药为媒材的作品,呈现艺术家的“一个人的西方艺术史之旅” 精选,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精神、永恒之乡宇宙和绘画初心的对话。
《媒材的远行》
此处有对“远行”的解释:
蔡国强创作《帕米拉》,对话巴洛克艺术与西班牙黄金时代:
炸掉大力神:
蔡国强的《紫禁城》,AI观看要预约喔,没有赶上,遗憾了!
蔡国强还有无数的对话:
蔡国强的烟花作品数不胜数,充分展现了火药变幻莫测的色彩魅力!他的聪慧在于,取材借鉴欧美古典和现代画作,取材中国山水意境及多瓣花卉形态,以火药为媒材,用爆发力重塑艺术光华,对抗遗忘和晦退。
以朋友的一幅夜照收笔,期待再次邂逅浦东美术馆 ٩(๑^o^๑)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