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5)——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文 潋潋不忘

image.png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不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在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信,我想起了《红楼梦》里面贾雨村的“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同样是心怀雄心壮志。大丈夫不是不作为,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image.png

时机很快就来了。

在白居易44岁这一年,朝廷局势发生了变化,唐宪宗抵住压力,决意对藩镇用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白居易一直以来就是主张削藩的,现在的形势对他非常有利。于是他在好朋友崔群的帮助下,升官了!

从江州司马,升任忠州刺史。就是今天的重庆忠县。白居易终于迎来了“陈力已出”的时刻。

在唐宪宗平定了藩镇后,也许就像所有的位高权重的人一样,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宪宗开始迷信起了道教。最后在43岁离奇暴毙,令人惋惜。

就像当初的秦始皇一样,害怕生命的终结,害怕权力的失去,派人东渡求取仙丹,以求长生不老。殊不知,生命的轮回,是悄然无声,且无可挽回的,失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算数。

image.png

宪宗驾崩后,太子李恒在宦官拥簇下登上皇位,史称唐穆宗。改元:长庆。

也正是因为李恒当了皇上。于是白居易就以“帝师”受到了重用。从地方官升任了“京官”。

皇帝的老师,谁不尊敬?白居易的仕途一路开挂,从“主客郎中”升任“知制诰+朝散大夫”。通俗来说就是皇帝的御用“秘书”,起草诏书等文书工作。之后又担任中书舍人,当时的唐朝称为“内相”,离宰相之位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他却放弃了中书舍人的工作,出任了地方官。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4e730-1656818279088)]

Ps:图源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2季》

说白居易聪明,懂得审时度势,当时的朝堂,牛李党争非常严重,他不想卷入斗争的漩涡,只好明哲保身。“独善其身”。

在杭州任杭州刺史的3年里,为民造福,修白堤,政绩卓著。

image.png

任期满后他也并没有回长安,而是去了洛阳做了个闲官。有点中隐的意思了,高俸禄,工作又清闲,逍遥自在。

image.png

隐逸,只是安顿灵魂的一种选择。

及至十八岁的唐敬宗死后,朝堂已经是一片乌烟瘴气,宦官当权。此时的白居易想隐退的心更加坚定。

白居易的一生子嗣不多,37岁结婚,38岁有了长女——金銮子,3岁却不幸夭折。

45岁,被贬江州,第二年,有了第二个女儿阿罗,阿罗幸运长大。

58岁,白居易老来得子,喜不自胜。


image.png

因为家里添丁,有孩子要养,如果隐退了,怎么维持开支呢?于是白居易只好先放下隐退的念头,还是赚奶粉钱好。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中隐》

这首白居易的诗充分说明了他当时的心境,闲官一个,俸禄若干,悠哉游哉。

image.png

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他的字也就是这个时候自己取的,反应了内心的追寻。《易经》中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他是一个乐观派。

但是上天却没有眷顾他,3岁的儿子也夭折了,巨大的悲痛还没有来得及舒缓,53岁的好友元稹又逝去,雪上加霜。双重打击下的他垮了,似乎只有从佛教里才能得到解脱。

image.png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正是这样的乐观心态,才让他远离了纷扰政坛,偏安一隅。

71岁这一年,白居易也不做太子的老师了,辞去了刑部尚书一职,正式归隐,过起了恬淡舒适的生活。此后4年,一代伟大诗人白居易逝世,享年75岁。

image.png

在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白园,有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醉吟先生传》,就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多唐代诗人中,只有少数能够得到善终,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无愧乐天!

也许正是中隐的处世态度,也让老白的家庭不甚如意。家庭的不幸,仕途的不畅往往相辅相成,虽羡慕其一生的官仕可以达到“中隐”,但却对其家庭的不幸感到惋惜。

可谓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人生,不常圆满。

Ps:图源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2季》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5)——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