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可之旅1】我为什么如饥似渴地渴求“他人认可”

王阳明说做人要“致良知”,这里的“良知”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来自于孟子说的“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就是我们生来就知道,不学也会处理,这是人格修养要达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些人,比如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人,他们可以进入一些新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依然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他们就是拥有“良知良能”的。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绘画的天赋,有音乐的天才,但像乔布斯,主导了开发电脑、音乐播放器、手机、平板,还弄了一个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你说得上来是什么天赋吗?没有。再说马斯克,他搞了移动支付、电动车、脑机接口、火箭、真空隧道等等,你说的上来是什么天赋吗?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

这在王阳明的理解当中,就是具备了“良知良能”的状态, 不是天赋,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人格,就是一个人可以没有任何固有框架重新理解一个事物,他的人格状态是向世界张开的。

那么你就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良知良能”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人欲蒙蔽”,什么欲望呢?想要被认可,寻求认可的欲望让我们几乎把“良知良能”给丧失了。

我们会认为,由于小的时候父母给的爱是有条件的,使得我们在长大以后,就会始终想要获得这种没有在早年得到满足的“认可”。这其实就是我们在之前提到过的“成熟焦虑”——害怕丧失客体之爱。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非常反对“认可欲求”,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他认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倘若你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自己而活呢?

在我看来,你如果在追求别人的认可,那你其实在潜意识就是想控制别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别人认不认可你,或者说喜不喜欢你,那是人家头脑里的感知,是人家的事,你有什么资格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呢?你想要别人认可你,其实就是想着控制别人,事实上就是想要获取早年父母对你的认可或者爱。

所以,认可欲求是这么一回事:你为了想要享受早年未曾得到的父母之爱、父母之认可,而去追求别人的认可,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去控制别人喜欢自己、认可自己。

而这种认可欲求,会让你完全忘掉自己的意志——自己想要做什么,因为是别人认可你,你就必然追着别人的期待,怎么可能还有闲工夫去实现自己想要做什么,搞不好连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状态下,更别谈什么“良知良能”了,良知良能早被“封印”起来了,无法启动,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社会中,哪怕有成功人士,也基本都是平庸的,他们如果能致良知,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比如说,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既无法左右,也没资格去管,其实也毫无必要去理,那是人家头脑里的运动,和你有什么关系。

搞清楚是谁的课题,管好自己的课题,就可以减少人生大部分的烦恼。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一种人格经营状态,我想大部分人还是达不到的,但起码知道一点: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就是干涉别人的课题,是潜意识妄图控制别人来获得早年未曾充分获得的父母之爱,我们要致良知,努力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参考图书:《被讨厌的勇气》;《大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认可之旅1】我为什么如饥似渴地渴求“他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