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七)

      10      怀王之约


  公元208年,兵强马壮的章邯开始行动了,他的目标就是项梁。

  自觉的也是兵强马壮的项梁也行动了,他亲自率领楚军和依附于楚军的六国贵族的军队迎击秦军。雄心勃勃的项梁渴望着在这一战中击败秦军证明自己。

  双方军队在定陶相遇,随即展开了大战。只一战,结果是楚国军队大败,项梁本人战死。

  在这场战斗中,秦军表现出来的强悍比起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楚国联军方面就有点奇怪了。

  战斗开始后,面对强大的秦军,那些六国军队都止步不前,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只是在后面看着项梁向前冲。这些军队有着保全实力的想法也还罢了,就算楚国本国的一些军队也是迟疑不前,眼看着项梁领着本部军队陷入重围,他们的反应不是去救援,而是转头狂奔,和那些贵族部队一样,逃跑了。

  看来,项梁不但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也高估也自己在军队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真正可能为他而死战的项羽或者还有刘邦都不在身边,这样的不知己不知彼,犯了兵家大忌,焉能不败?

  主将战死,全军崩溃,楚怀王在盱眙待不住,逃到了彭城,开始收拢军队,命令所有部队向彭城集中。

  项梁死了,楚怀王熊心却不那么悲伤。本来项梁立他为楚王只是作为一个傀儡对待,一切大权都在项梁手里,可是怀王的孙子也是怀王,放羊的也有帝王手段,不久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些不满意项梁的大贵族们的暗中支持,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班底,那些在定陶大战中保存实力的军队就是这些人的手下。

  所以,楚怀王也许在暗中庆幸项梁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

  击溃楚军主力,阵斩项梁之后,章邯觉得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于是,他的目光投向了北方。

  自从出兵以来,章邯担任的就是一个救火队长的角色,全国各地都被陈胜这颗火种点燃了,到处都是民变和起义,杀不胜杀,剿不胜剿。他的办法是哪里聚集的武装力量强大,哪里造成的影响恶劣就去哪里。

  先后平定了魏地齐地和楚地后,盘踞在巨鹿的赵王歇和张耳就成了他下一个打击的目标。

  秦军的转向给了楚怀王喘息之机,慢慢地楚国被打散的军队都集中在了彭城,经过整合后又是一只几万人的队伍,其中就包括了刘邦和项羽。

  项梁战死的时候,刘邦和项羽正率部在陈留一带作战。几个月的并肩战斗,使得刘邦和项羽产生了一种战友情谊,相差二十岁的两个人甚至结为了异性兄弟,可见二人此时关系很亲密。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是深通人情世故的刘邦为了巴结大权在握的项梁才亲近项羽的。

  得知项梁战死的消息,二人都是大惊,项羽更是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报仇,就在这时候他们收到了楚怀王的召集令,势单力孤的二人只能听从命令,返回了彭城。

  此时的彭城已经聚集了所有的楚国有生力量和盟国军队,同时,楚怀王也接到了赵王歇和张耳的求救信,然后就做出了派出援兵救赵的决定。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虽然与会的都是残兵败将,楚怀王依然信心满满。会议决定由将军宋义率领楚军主力为统帅,范增为军师救赵,另外,刘邦率领几千人作为偏师负责掩护大部队的侧翼,如果打败秦军后,部队直接西进,直捣秦都咸阳。

  最后,楚怀王慷慨激昂地说:哪位将领最先攻入关中,就是关中王,这个约定对全天下都有效。

  这就是以后常常被挂在刘邦嘴边的“怀王之约”。

  年轻的楚怀王熊心真是个乐观主义者,否则也不好解释在如此艰难,保命都不容易的环境下还能做出这样的约定的行为,看起来他和爷爷楚怀王一样,都是性情中人啊!

  项羽本来也想率领一支偏师直接西进,但是,那些原来被项梁打压的老牌贵族们借口项羽残暴嗜杀,拒绝了他的要求,只是让项羽担任了宋义的次将,可见当时项羽在楚国很不得意。

  不过,这个年轻小伙子将很快给世人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他将用击败不可一世的章邯向天下人证明,一个新的王者就要诞生了。

  会议结束,开始行动。

  主力部队北上后,刘邦也开始行动,他很快就肃清了主力部队侧翼的敌人,但是在攻打昌邑时作战不力,转而征战魏地,和彭越联合打了几仗,终究因为兵力太少没有大的效果。

  后来,在一个叫做郦食其的著名说客的建议和帮助下攻下了陈留,得到了这里的大量粮食。

  有了粮食就等于有了人,乱世中粮食的重要性一直是排在首位。于是,大量的陈胜溃兵和反秦的小股力量都纷纷归附刘邦,他的军队扩充到一万多人。

  家底丰厚的刘邦很快在白马又一次大破秦军,于是他乘胜攻击荥阳,想要打开通向函谷关的通道,却又一次遭到挫折。

  刘邦攻荥阳不利,也不恋战,转而挥兵南下,顺利地占领了颍川郡,意图从武关进入关中。

  颖川郡就是韩国故地了,不出意外地,刘邦又一次见到了张良。


      11              重逢


  最近张良的日子不太好过。

  事实上离开刘邦以后,张良一直不太顺利。本来他从项梁手里借到了兵,信心满满的与韩王成一起进军韩国故地颍川郡,以为故国的人民也会像其他诸侯国一样,他这里振臂一呼,便从者云集,可是,却出现了他没想到的情形。

  往往是他攻下一座城邑,不久就被迫放弃,然后又攻下一座,秦军反攻时,又不得不放弃,如此这般,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和韩王成居然连一个稳固的落脚点都固定不下来。

  所以,这一年的时间里,张良都在打游击。

  有人据此推出张良名过其实,并不擅长面对面的打仗,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张良定下的目标想要攻下的城邑往往都能得手。

  攻占一个地方完全能体现一个兵法家的能力,张良就是以少数兵力屡次夺城成功,怎么能说他不会打仗呢?

  他为人诟病的是攻下的城邑都守不住,才有了不会打仗的说法,不过,这真的不能怪张良。

  攻占一个地方的时候,攻方可以巧妙地做到我在暗敌在明,然后就可以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守城就不同了。

  守城的时候完全是我明敌暗,一座城四面城墙都要派人守卫,而且还不知道敌人主攻哪个方向,在同时还要注意提防城里很可能潜伏下来的奸细,这就需要动员城里的民众,要有相对充足的兵力,还要有充足的守城物资等等,可是这些恰恰是张良最头疼的。

  韩国已经灭亡了二十多年,这个时间太久了,久到了新的一代人已经淡忘了对韩国的记忆,年轻人们都认为自己就是秦国人,张良和韩王成喊的恢复韩国的口号根本打动不了当地的民众。这其中还有部分原因是韩国在灭亡前就长期执行亲秦政策,所以老百姓对秦国并不太排斥,又加上韩国本地贵族阶层死走逃亡太多,所以,张良他们根本得不到想要的支持和帮助。

  没有民心就没有物资,更没有多少人加入到张良的队伍,所以兵力一直很单薄,这样的情形,就算再有天才也守不住城。

  所以,张良见到秦军来攻城,为了保存实力,只有弃城。

  没有风,技艺再高超也放不飞风筝;没有水,本事再大的水手也开不动哪怕一艘小船;没有民心,就算是张良也救不了韩国。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时间,张良依然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在坚持,尽管他知道恢复韩国这个想法已经很难实现。

  直到他听说来了一支楚军,这支队伍实力很强,很快攻占了颍川十几个县,包括原来韩国的都城阳翟。再细一打听,知道来的是刘邦,张良大喜,急匆匆来见刘邦。

  久别重逢,张良和刘邦都生出了很多感慨。张良算是混得凄凄惨惨,刘邦却变得兵强马壮,加上最近发现顺利,简直是春风得意,马上命令摆酒席欢迎张良。

  一别多日,刘邦依然保有对张良的亲近感,这一点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春风得意的他对张良说起了怀王之约,说起了自己屡败秦军,说起了自己打算从武关攻入咸阳的计划,话语中隐隐透出对关中王这个宝座的渴望。

  张良一边听着一边赞着,心思却转到了别处,有几次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

  刘邦很快发现了这点,很正式的对张良说道:“我想把打下来的颍川交给韩王成治理,不过我要把你从韩王成那里借过来帮我,子房你看如何?”

  张良想的就是这件事,本来不好出口,一下子被刘邦说出来,既佩服刘邦的慷慨,又佩服他看透自己心思的本事,心里充满了感激和知遇之情,觉得能跟从这样一个人真的是人生快事。

  他又隐隐地想起了圮上老人那句“可为帝王师”的话,韩王成显然没有王者之气,难道这句话应在沛公身上?

  他急忙谢过刘邦,把这个决定告诉了韩王成。韩王成凭空得到了大部分韩国故地,对于张良要去帮刘邦倒是不太在意。

  就这样,张良第二次跟了刘邦,不过,他现在的身份类似于客卿,并不完全是刘邦手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