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学,难道是你爸妈盯出来的?

女儿期中考试结束,稍微休整,发现离一模的日期,越来越近。开始作计划,准备全面备考生物和地理的一模。

为此,我觉得女儿终于意识到离高考日期渐近,看到她开始作计划刷题,觉得以前那个好学上进的女儿又回来了。

家属却看衰。说女儿白天晃悠,晚上发奋图强。我说她现在知道学,蛮好的!

下午女儿说去图书馆,我提醒她带上水杯,带好口罩。

家属说我应该和女儿一起去。看看她到底是去图书馆还是去别的什么地方玩。说我就该盯着她,盯的次数多了,她就不出去了。

我说:“为什么要盯女儿呀,难道你当初能考上大学,也靠你的父母盯出来的吗?”显然不是,他的父母是农民,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可能盯着他学习呢!

我在家长群里吐嘈,这个话题抛出来,还真起了不小的涟渏。

对于此事,分两派:赞成和反对。

一派主张盯。

有的家长还建议老师周末把作业发到班级群,这样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做作业,以免漏做。

有的家长也像我家属一样,限制孩子出去玩,觉得都高中生了,马上面临高考,哪有时间玩,刷题都刷不完,不允许出去玩。如果出去玩可以,家长陪同,看孩子还是否出去。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一直盯着孩子写作业,从小学到初中,之前成绩一直非常好。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孩子却开始非常反感妈妈总盯着他。“这个错题本做好了吗?”“那套模拟卷做好了吗?”“不会的一定要去问老师啊,不要积少成多啊”。这些话在孩子的耳边一遍遍重复,好象他的世界除了学习再无其它,他开始变得有些厌学,一度曾经要去看心理医生。

这就是长期盯的事例,再来看看不主张盯的呢!

他们认为高中生毕竟不是初中生,根本不需要让家长检查作业,他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做到合理安排,认真完成。

部分家长认为玩是为了好好地学,当然这个玩不是打手游,聊天,也不是逛街购物。而是出去做运动,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女儿学校的年级第一名,一直是同一个孩子,据她爸爸说,她学习好和家长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孩子自己要学。他从来不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错题本写了吗,模拟题操练了吗这类问题,取而代之的是,陪女儿出去锻炼身体,或者是推荐一些精彩的文章给女儿看。

我的观点如下:

我认为盯10%-20%,不盯80%-90%。抓大放小。抓住大的原则(有没有学习目标,计划,有没有按计划执行,反思)放掉小的问题(出去玩,去哪玩,和谁玩,玩多长时间等此类问题)。

为什么只盯10%-20%?

因为他们是高中生了,马上成为成年人。有自己的目标,心愿,梦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应当做引路人,而不是“特工人员”。

具体盯哪些地方?

1.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双休日,依旧需要和平常一样,早睡早起,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2.少吃零食。

女孩子一般都爱吃零食。超负荷的零食,只会让胃无法消受,脸上起许多的疙瘩。建议孩子们少吃零食,好好吃饭。

3.多运动。

平时在学校里可能运动量偏小,双休日建议孩子们可以跑步,打羽毛球或快走,增加运动的时间。

4.手机的使用时长。

双休日在家,除了上课不带手机,女儿的手机使用,完全由她自己控制。有时查资料,有时唱歌,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偏长,有损视力。所以,还是建议孩子们要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长。

5.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初中时,女儿有个作业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每日作业,家长签名。当时,我只负责签名。至于她是否完成,我不会检查。因为已经和女儿说过,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她需要认真完成。

高中了,她会在小本子上列出双休日该做的事情。完成的划勾,没有完成的会列到第二天的to

do list里。

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执行,我却从未看到过。所以,才认为这一点需要盯。

少盯,是为了将来的放手。死盯不放,只会恶化亲子关系,并且减弱孩子的自理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大学,难道是你爸妈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