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写作之要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Lcarusd

几点初学写作的领会,姑且先写下来,留些日子再回头看。

逻辑第一

试看沈从文短篇《三三》的开头: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寥寥三句话,杨家碾坊的位置、特点、由来便一目了然。其中所藏玄机,便是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我曾以为,为文之重,辞采第一。读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才明白,抒情、描写、说理、叙事,必要考虑逻辑。逻辑是读者理解作者的前提。

要说人话

王鼎钧回忆少年时所写文章:金秋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中秋未至。结果国文老师毫不留情的改成"八月已过"。这让我想起学传媒时,老师亦有此告诫:要说人话,不要动辄谈些大而无当的主义与制度。写作即是说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紧要的是把话说清楚,而非卖弄辞藻与书袋。

精准

要把话说清楚,单有逻辑还不行,也要讲求精准。精准即是炼字、炼词。用最适当的字词讲清逻辑。私以为,若要用字用词精准,非要在语文上下一番苦功不可。用字入神的佳例,可试看阿城的短篇《峡谷》: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模仿

鲁迅谈及他所理解的文学创作:既要读大作家的定稿,也要读未定稿,如此才能区分"应该那样写"与"不应该那么写"。这便是模仿。写作起步,难免要寻一二领路人。不过,对写作者来讲,终究要"过河拆桥","欺师灭祖"及至自成一家。

短句先行

于初学写作者而言,长句恐难控制,不妨从短句着手。这样读来也不至于吃力,更符合汉语语法结构。

"了","么","的"

"了么的"之弊,在于有碍行文严肃与简洁,有拖沓冗余之感。有经验的写作者,是不太用的。知乎用户江寒园曾举一例,"我是你爸爸"与"我是你的爸爸",这两句读来,感受截然不同。和菜头也曾谈到,"了么的"在语感上有强烈的降速作用。作为写作者,非必要之时,这些词大可不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学写作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