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一:攻击的概念
攻击指的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的是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指的是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攻击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
神经系统的影响(前额叶抑制攻击,杏仁核激发)、基因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
生物化学的影响,同样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比如酒精、睾丸激素、不当饮食等。
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释放,而是转移,比如路怒症,外群体的目标尤其容易成为攻击的替罪羊。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3、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三:攻击的影响因素
1、厌恶事件
除了挫折外,还有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以及过度拥挤等。
2、唤醒水平
唤醒状态只会强化情绪。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3、媒体和群体环境
色情作品和性暴力提升攻击性,电视和互联网对思维的影响如下:脱敏作用、社会脚本、改变知觉、认知启动、以及消耗时间。
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很多攻击行为时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四:减少攻击行为
1、宣泄假说
宣泄假设已经扩展到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动。但是没有用,发泄攻击更多的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
2、社会学习法
建议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通过建设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3、文化改变
好在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