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秀 《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的读后感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烈日炎炎,就像个蒸笼,人们像在做桑拿,耳边还伴着此起彼伏的知了声,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把《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反复读了好几遍,只有短短的三页文字,但句句都令我触动与深思。“小孩子懂得什么?”“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下面我将说说自己的感想。

                    “贴标签”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我读到这里,这不正像老师们平时给班上的孩子们“贴标签”吗?单说老师给孩子贴标签肯定是不对的,但现实总能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这个词语抄写了好几遍,听写了好几次,还写不来;某某这道应用题昨天才做了,今天就只换了一个数字,依然不会做;某某课堂上一问三不知,他们笨得像“猪”……殊不知,这些话语一出口,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有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就有阴影,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孤僻,甚至失去学习自信心……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孩子的花期早,表现突出;有的孩子花期迟,表现一般,甚至不如意。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和接受那些花期迟的孩子,此时此刻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爱心呵护,耐心教导。比如之前老师们的抱怨,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帮孩子找找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抄写一遍两遍还不会呢?是孩子没用心记混淆了,或死记硬背,当时记住了,过后又忘了,还是另有原因,有可能孩子根本不理解词意,尤其是诗句的字词出错最明显。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呢?老师就要及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班上所有的孩子,教学是否有趣,是否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发现孩子搞小动作,就要及时纠正,一个眼神,短暂的沉默,一句抑扬顿挫的话语,走到他旁边提醒,或抽他旁边的孩子回答问题,他再来复述一遍,达到纠正搞小动作的孩子回到课堂继续听讲。

                创造始于问题

“小孩子懂得什么?”“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他能把你问倒。……倘使您能完全回答小孩子的问题,便取得一百个博士的头衔也不多。”的确,小孩子天生好问,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陶老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一个“糊涂的先生”,千万别扼杀了小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可想而知,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就要调整,对待孩子们的问题时,我们不要嫌弃他们话多,难缠,一定要保护他们对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虽然不能一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猜想,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面对困难与失败永不放弃!

                变个小孩子

陶老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是啊,现在我们老师不能像私塾先生一样板着面孔,手拿戒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要讲究亲和力,与孩子们心换心,你对孩子们好,他们也对你好!而且他的学习还不用你操太多的心!哪怕你给予他一个微笑,或拍拍他的肩,或握握他的手,或来一个拥抱,或是一句暖心的话……他都会跑回家告诉家长,会开心好长时间,只要远远地看着你走过来,他就会跑过来叫你一声,或帮你拿手里的东西。课余时间,孩子们邀我一起做游戏:跳绳,“编花篮”,“丢手绢”……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也变成了一个小孩子,一起蹦,一起跳。

有时孩子会主动跑来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的爸爸和妈妈昨天吵架了,妈妈拉着行李箱去旅游了。”“老师,周末我们到泸定桥去旅游,买了一顶红军的帽子。”……孩子们把我当成朋友,是多么信任我呀。

变个小孩子真好!我和孩子们一天天的相处,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春秀 《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