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明史》中载有明穆宗一言,“两间之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这句话评说的的就是王守仁——阳明先生。

提到“知行合一”,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对于他的提出者或许知之甚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正是源于此。开始的时候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便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

王守仁,原名王云,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晚清重臣曾国藩对他的评价则是: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对他的推崇可见一斑。

历史上许多传奇性的人物出生时总带有一些传奇色彩,当然王阳明也不例外。其母怀胎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出生前的一天夜里,王阳明的祖母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天上阳光明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身着绯红色的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一婴儿,脚踩祥云,自空中徐徐而降,径直朝着王家宅邸走来,将婴儿送入岑氏怀中。岑氏忽闻婴儿啼哭,不禁惊醒,王阳明也随之降生。岑氏将这一奇事告王阳明的祖父王伦,颇感奇怪的同时亦觉得此儿必不寻常,于是取名为“云”。这就是“王云”名字的来历。此故事逐渐传开,王阳明出生的那座房子也被叫做“瑞云楼”。

但是,小王阳明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让家人很是着急。传奇人物总带有传奇性的。一天,王云和其他几个小孩一起在门外嬉戏玩耍,恰巧一位神僧路过,他盯着王云端详了一会儿后,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此话正好被竹轩公(祖父王伦)听见,心中一惊,顿时醒悟:取名为“云”,一语道破天机,泄露了王云的出生秘密,所以王云才迟迟不会说话。于是竹轩公将其名字改为“守仁”,小王云便立刻会说话了。有一次,竹轩公听到小守仁正在咏诵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十分惊讶,问道:“何以能诵?”小守仁答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家人各个惊异不已,尤祖父王伦甚爱之。

阳明先生一生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践行“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更做到了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使命。

“读书做圣贤”这是小王阳明在私塾时回答先生为何读书的话,私塾先生说读书为功名,而小小的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他一生也是为此努力着。十二岁便有《蔽月山房》这样一首眼界开阔的诗文: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他善诗文,工书法,多以行草为主,书风淡雅、自然率真,蕴含了他本人丰富的人生哲理。

王阳明书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也有他少年狂狷的时候,十几岁独自离家出走游历边境,回家后断然写了一封《帝国平安策》,让父亲王华转交给皇帝,王华看后只说全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王阳明听了也并没有不高兴。过了几天,又拿来新的给父亲看,说是改了的,让父亲一定要转交给皇帝。这次王华直接生气地说:“你想建功立业,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有平台。连皇帝都见不着,怎么可能施展抱负?”这一番说辞也确实让王阳明有了读书的动力。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也是很厉害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学霸级别的,聪明至极,而且为人谦逊,被家乡人广泛传颂。《王守仁评传》评道王华是这样说的:为官20余年,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虽无突出建树,但颇有节操,为官有清名,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后因与大宦官刘瑾不和,被勒令辞职。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以致染疾,卧床逾年。

再说王阳明,的确,做圣贤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想要立德、立言、立功,就必须有一个依托背景,那么在明朝就是必须考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治国安邦,有所作为,“学而优则仕”,才是当时的正途。而明朝的科举考试则是要熟读程朱理学的经典教义,这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倒也不是不可以。

终于在落榜两次后的27岁这年,考中了进士,并且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这次考试一同的还有唐寅唐伯虎,然而唐伯虎却因为牵连进考试舞弊一事,被关进大牢,出狱后被贬为小吏,从此游戏人间,落魄半生,也真是令人叹息。

王阳明开启了他的为官生涯,本想要一展宏图,却不想此时的朝廷已不再清明,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在一次为言官进言时被关入了牢房,受了杖刑,本就身体瘦弱的王阳明在牢狱中思考着,文王狱中还能演周易,意志逐渐坚定。心态本就开朗的王阳明度过了寒冬艰难的狱中生活,出狱后便被流放到贵州龙场,此时的龙场简直是荆棘丛生,魑魅魍魉。而刘瑾因为王华父子依旧不肯投靠他,便派刺客沿路暗杀王阳明,多亏王阳明足智多谋,在钱塘江通过写绝诗,假跳水自杀,瞒天过海,骗过了刺客和刘瑾。

虽然去龙场路程艰辛,这却是王阳明心学之路,在漫山丛林中,他住在了后来被他命名为“阳明小洞天”的山洞内,冥想人生,期间教化当地人,还帮助当地人修建房屋等生活设施,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中夜,阳明先生顿悟了,他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而这个顿悟和佛家的顿悟有所不同,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心即理”之学说。“龙场悟道”是宋明儒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转变。它完成了王阳明的精神觉醒,形成了对“良知”的自信,他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并奠定“致良知”的理论基础,进而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杜维明先生曾说“知”就是明觉知察,“行”就是对明觉知察的有所行动。

在离开龙场后,王阳明的仕途顺风顺水,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并且仅用35天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有了几年的讲学生涯。在嘉靖元年父亲王华去世后,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九月,赴广西平叛,临行前学生向他请教为学宗旨,王阳明在天泉桥留下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四句已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有代表儒家的社会关怀与道德义务,无代表内心的宁静与超越,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以敬畏求洒脱,正是王阳明的精神气质和境界所在。

嘉靖七年,平定广西叛乱后,公元1529年1月9日,57岁的王阳明在返回中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临终前,弟子问他是否有遗言,王阳明却只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啊,内心澄澈光明,元气淋漓,才有这份看破生死的境界吧,阳明心学就像孟子的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激励着而后的一代又一代人。欧美、东亚、东南亚都有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尤其像日本维新。阳明心学的力量如此之大,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种新儒学,它并不是儒家的迂腐继承,而是开辟了新的经世致用思想,它尊重人性,提倡自由,追求内心的安定从容,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说,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古完人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