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的人生哲学

        谈起做饭,我算是资深老手了。小时候,别的小朋友们都拥有长大了当科学家、当医生等类似的豪情壮志,而我却偏偏想当厨子。那时候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系着围裙,挥舞着锅铲,在灶边转来转去。当时还没上幼儿园的我,还没有灶台高,只能端着个小凳子在砧板上切菜,有一次,我刚切完菜转身要从板凳上下来,却不小心刮带着刀狠狠地扎在了我的脚背上,顿时血流不止,妈妈赶紧把我拉到诊所缝了几针,到现在我的脚背上还留着我为理想买的单。后来,我不止一次地跟我妈说,初中毕业我不想念书了,想去学厨艺。起初妈妈以为我是开玩笑,就也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大概是我念叨的次数多了,她很认真的告诉我说,我这样的小骨架是做不了厨师的,颠起勺来是没有力量的。就这样,我通向厨子的美好人生就被扼杀了。

      很奇怪的是,我对美食的爱好也在那以后被消磨殆尽了。我变得不爱做饭,但我会经常翻食谱。大学的时候和朋友去书城看书,她走过来看我看的什么书,没想到我拿着一本菜谱翻了很久。我讨厌做饭,是因为特别讨厌闻油烟味儿,时常去朋友家蹭饭,宁愿洗碗也不愿下厨。工作了,能在单位食堂吃饭,就绝不会亲自下厨。所以,我家里的厨房是冷冰冰的,毫无烟火的气息。人说,看一个普通家庭的幸福程度,一定要走进厨房去看看,那里藏着这个家庭对生活的态度。

      这个春节的假期格外漫长,我也因为有妈妈的庇护,几乎没下过厨,甚至碗都不用洗。后来,国内疫情好转,慢慢地解封了,爸妈出去走亲戚串门,我和小侄子两个人在家,我不吃饭,可小孩子不能饿着啊。我极为敷衍地炒了两个菜,小侄子倒也吃了满满的一碗饭,小侄子是一个极会夸奖人的小孩子,他安慰我说做得很好吃,但是爷爷奶奶做得更好吃。过了几天,单位要求我必须返回上班,食堂没开,外面吃饭不放心,一日三餐必须要亲自动手了。去菜市场买菜,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有的菜很想吃,但实在又不会做,只好又放下。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但其实在厨房里转来转去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凭着我对食材的感觉和用心,做完饭以后,我把成果分享在朋友圈里,没想到得到了一片好评。说实话,有些菜我经常做,比如鲫鱼豆腐汤,有些菜我第一次做,比如煎牛排、芦笋虾仁。还有好几个朋友问我要怎么做,求教程。我真的没有什么教程,我只不过想要做得好吃一点,结果刚好遂了我意而已。

      有很多人吃过的山珍海味比我要多得多,但也不会做一道菜。做菜,我觉得不需要刻意,以每个人平常在外吃饭的次数,结对会有能力烹饪好一道菜,只不过有些人少了观察力,少了用心的能力而已。观察力是一个人非常好的品质,观察周围环境的人和事,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分享的那几道菜,有些虽然第一次做,但不代表我第一次吃。比如牛排,我在餐厅吃过无数次,我脑子里自然而然就留下了它烹饪出来的味道。我做得那些菜也都是我经常在外面吃菜的风格,做饭,烹出得也是一个人的经历与历程啊。偶然间,我在微博上读到了台湾博士庄祖宜的美食哲学,人类学博士是她,总领事管夫人是她,歌手是她,美食家也是她。三十岁的时候放弃博士学位,转路去学厨艺,在美食中融入她的人生哲学:她把人生化作白昼的一轮月亮,不求炫目的繁华,只愿不混淆世俗的浪潮。

      凡事皆用心,不应付,不敷衍,结果往往让你惊喜又意外,做饭也不例外。草草了事,胡乱搪塞,再鲜美的材料在你手中也会变得毫无滋味。食材是通灵性的,它能感受得到你的浇灌与打造,每一刀的切割,每一步的菜色搭配,每一次的翻炒,不断的温度调试,都是对它们炼炉再生的升华。当我投入了心思,看着热油下锅,蒜姜丝儿噼里啪啦地翻腾着,那种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没错,是我喜欢的样子。

      生活中的幸福感是靠自己创造的,做个精致的水果拼盘,熬一锅养生粥......做饭是一种修行,可贵的不只是你渐渐熟悉的技能与流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执念。倾注真心与情感,生活定不回辜负每一个认真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饭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