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谁说我不可以》:想治拖延症?先和大脑“打一架”吧

你知道这些名人有多可恨吗?

富商贾孔多找到达·芬奇,想要他为自己的妻子画一幅画,费用高昂。达·芬奇十分爽快地答应后,却磨磨蹭蹭整天在画室里浑水摸鱼。直到贾孔多忍受不了了,达·芬奇终于匆匆忙忙画好了初稿,后来修改了15年,这幅画才成为后来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

导演王家卫最初在新艺城影业当编辑时,因为几个月交不出稿子被解雇。后来去了永佳电影公司后,因为喜剧剧本拖了9个月再次被解雇。成为导演后,被整个电影圈说“王家卫,这个导演不能碰”,因为他磨磨蹭蹭的节奏总是能把演员和制片方逼疯。

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很多名人也有着严重的拖延症,而他们自己在很多场合也多次表达过对自己拖延症的痛恨,但是依然改不了。

国外曾有媒体将拖延症称为是“某种与生俱来的恶基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人都知道拖延症对个人生活和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可是却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之抗衡往往需要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强大自控力。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因为你的大脑,并不想你去摆脱拖延症呢?


封面

德国心理教练杰奎琳·库彭今年8月出版的新书《谁说我不可以》中,将拖延症划归进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自我破坏”中,她认为拖延症的根本原因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是自我破坏心理在作祟。

并且她在这本书中,针对九种典型“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提出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标准量表一一对照。

01 “自我破坏”是因为大脑在对我们下手

“自我破坏”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它对我们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非常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但是我们会不自觉地阻挠自己的计划。

比如说——

豪情壮志地立下减肥flag,却总是中断;
年初制定的一整年计划,很快就放弃;
总是在自我怀疑,担心想达到的目标达不到;
每次把工作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

不要太自责,这些行为都是你自己的大脑在擅做决定,并没有经过你的同意。

《谁说我不可以》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知识点:我们所追求的个人成长,是一个逃离舒适圈的行为,大脑倾向于将一切超出自身舒适圈的事物归类为危险情况,而大脑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人体,让我们远离危险。

因此,一旦我们想要去做那些逃离舒适圈的行为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认定这是危险来临,并释放阻力,让我们认为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是安全的。

美国著名编剧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有两种人生,一种是我们正在过的人生,另一种则是我们想过但却深埋心底的人生。这两种人生之间有一座名为’阻力’的独木桥”。

02 来吧,和大脑“打一架”吧

我们的大脑虽然时时刻刻在阻止我们去做那些所谓“危险”的事,但我们主观意愿和自身的追求,要求我们务必去改变。

那么,逃离舒适圈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要去突破自己大脑对自己的带来的“阻力”。

封面➕封底

在《谁说我不可以》书中,作者认为终止自我破坏的方法,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将大脑的阻力,转化为大脑的创新力。

比如——

更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样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通过训练实现更清晰的思维,有助于我们从心理障碍中解放;
认真感知自己的情绪,积极调整情绪状态,有助于培养情绪控制力;
有意识地训练语言表达,获取积极的语言风格,会影响我们大脑的机构;
果断决定、立即行动,是治疗拖延症最好的方法。

有没有发现,以上列举的这些方法,非常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反人性本能”的做法,只是我们从未真正搞清楚过,在我们想要去变得更好的路上,最根本的阻力就是我们自己。

《谁说我不可以》是一个很有指导作用的书,它的前半部分教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告诉我们躺平、摆烂、咸鱼、拖延症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内心消极想法的恶性循环。书的后半部分教会我们通过倾听、了解、分担、改变,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固然大脑的阻力是我们“自我破坏”的原罪,那么驯服自己的大脑,难道不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吗?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正在拖延症等“疾病”中无法自拔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你不可以,包括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谁说我不可以》:想治拖延症?先和大脑“打一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