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VS进工厂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

是“送外卖”的问题吗?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

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此

言一出,便在舆论场上引发大量讨论,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榜单。

一方面,很多网民基于日常经验,认为张兴海所说的现象符合实

情。当下愿意走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的年轻人的确越来越少。另一

方面,对于张兴海提出的倡议,网上却不乏反对意见。其中有人认为,

“送外卖”代表的是灵活就业、三产就业,未必是比“进工厂”更差

的选择;也有人虽然赞同“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倡议,

但对这类倡议能达成的效果并不乐观。

对年轻人而言,“进工厂”和“送外卖”的区别,不仅在于职业

选择,更在于路径选择。前者对应的是一种按部就班、用时间换金钱、

将工作与个人生活截然二分的发展路径,后者对应的则是灵活度与社

交性更强、更强调个人努力、工作与生活界限不那么分明的发展路径。

在不少年轻人眼里,所谓“进工厂”,指的不是进入某个特定行

业,而是选择一种“流水线式”的稳定生活;所谓“送外卖”,指的

也不单是骑着电动车送餐,而是选择相对自由、工作节奏有自主调节

空间的新兴职业。两者之间此消彼长,既是这两类工作在薪资待遇、

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的映射,也体现了当代青年

1人生观与价值排序的变迁。

说起“送外卖”的自由,听起来似乎有些“虚”。毕竟,外卖配

送员的辛苦,从业者和消费者每天都在亲身见证。然而,只要和“进

工厂”后的不自由比一比,人们立刻就能明白:这些低门槛新兴行业

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大型工厂中,员工的活动

空间往往是“工位—用餐—宿舍”三点一线,严重缺少社交和可供自

由支配的时间,即便有空出门,厂区也可能离热闹的地方很远。此外,

产业工人每天在 8 小时的基础上额外加班 2 到 3 个小时,并不是什么

新鲜事。很多时候,为了“冲产能”,每周单休也是家常便饭。

相比之下,灵活就业者固然也要面对“要钱还是要闲”的两难选

择,但毕竟握有一定主动权,并且能频繁接触他人、呼吸新鲜空气。

这些鲜明的差异,让一些年轻人宁愿少挣一点工资,也要告别工厂,

送起外卖。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现象。事

实上,改革开放以来,“进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众多年轻劳

动者乐见的选择。在大批城乡劳动力涌向制造业、工厂不用为“用工

荒”发愁的年头里,工厂为产业工人提供的待遇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相比于留在家乡务农或在城市服务业打零工,工厂提供的收入比上不

足、比下有余,而且也有预期稳定的优势。即便很多年轻人知道自己

很难在工厂里干一辈子,也会满足于“攒够工资回老家”的模式,将

“进工厂”视为改善个人境遇的较优选择。

2然而,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日益提高,服务

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诸如外卖、快递等门槛不高于“进厂”的新兴行

业迅速抢占了这一生态位。与此相应,工厂虽然能提高工资,但在工

作环境、前景预期上却没有多少改变。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并不是这

个行业变差了,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工厂为产业工人提供的

综合预期不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新一代劳动者的价值诉

求,自然会在与新兴行业的人才竞争中败下阵来。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支稳定、扎实的产业工人队

伍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张兴海的担忧值得重视。要解决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动用政策和舆论工具,把人从新兴行业“赶”回

制造业,而应该主动促进制造业改变人才使用方式,通过内部变革加

强本行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多年以来,很多人都把“进工厂”当成一项临时性的选择,堪称

“青春饭”。有的行业容错率低,工人年纪大了只能转行,也有行业

工伤率高,给人一种“拿命换钱”的不良观感。与此同时,在招工用

工模式上,许多工厂都把“临时工”当作主力,强调“来了就能干”

“没活随时走”。在工人不断换厂,工厂不断换人的过程中,工人无

法沉淀经验和技术,也难以得到提升,而工厂又因为总要临时招人,

不得不提高用人成本。到最后,双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失,由此形成

恶性循环。

要破解这一困境,制造业还需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工人尤其是低门

槛普工的“人设”,让潜在从业者看到:进工厂也能有长远发展,也

3能创造美好未来。在这一基础上,倘若产业工人还能得到更好的劳动

保障,更多的自由空间,这自然会成为不输给“送外卖”的职业选择。

via 中青评论)

45

进工厂还是送外卖,该是个问题吗?

2022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

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甚至

快递外卖行业“内卷”到有研究生去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

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

该进工厂还是送外卖?这本不该是个问题。年轻人当然有自由选

择职业的权利,不管是进工厂还是送外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

动价值,并没有高下之分。无论个体的选择是什么,都应该得到公众

的理解和尊重。

那么,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而不是进工厂?其实,快递

外卖行业“内卷”到有研究生去竞争并不是普遍现象。研究生做快递

员的新闻屡屡冲上热搜榜恰恰说明,此类情况不符合大家的传统认

知。

也就是说,送外卖的吸引力是不是真的比进工厂大,还是一个需

要被检验和审视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年轻

人在工厂和外卖之间二选一,恐怕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

真正的问题在于,外卖快递行业怎么会对传统制造业的用工情况

造成冲击?有网友认为,可能是外卖员工的待遇在近年来得到大幅提

高的缘故。3 月 4 日,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

2022 年广州市主要行业

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显示,广州大部分外卖从业人员的

薪酬达到 10 万元以上的水平。但不可忽视的是,送外卖并不是个轻松的活,比起没有风吹日晒

的工厂车间,绝对谈不上“惬意”。去年 4 月,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

系处副处长王林体验了一天做外卖小哥的感觉,12 小时送单只赚了

41 块。他累瘫在马路牙子上:“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如果说有年轻人通过送外卖得到了不错的收入,那么也是靠汗水

和付出得来的。更何况,送外卖这份工作并不“稳定”,外卖员工的

保障问题也多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因此,真要计较所谓“性价比”,

送外卖未必就比进工厂要高。

然而,外卖行业也有一个传统制造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入职没有

多少门槛,时间安排上也比较自由。想多赚点,就多跑跑腿;没有太

多要求,也可以保持宽松。相对而言,工厂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也

许还有夜班等要求,对年轻人而言似乎束缚感更多一些。

因此,要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吸引力,不只是“提高待遇”这么简

单。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要努力改变年轻人对工厂的刻板印象:进一

步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为工人提供清晰的职业和薪酬上升路径,完

善专业化培训机制;还要给予员工足够的人文关怀,让他们真正从工

作中得到“尊重感”“获得感”。简单地说,就是让年轻人感到,进

工厂是很有前途的,很有希望的。

正如很多网友所言,“工厂要是双休然后每天 8 小时工作制,有

带薪休假,工资比送外卖高,那大家自然趋之若鹜。”相信,只要企

业和工厂都有足够的诚意,当下的年轻人自然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via 光明日报)

6粉笔视角:一则由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

厂”的建言引发网络热议。曾经是大多数年轻人谋职选择的工厂面临

着“用工荒”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是当下社会最真实

的写照。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虽然送外卖很辛苦,但时间相对

自由,尤其是相对于工厂的各种约束所造成的压抑来说,送外卖的精

神自由显得尤其珍贵。另外,外卖相对于工厂,付出和收获是成显性

正比的,虽然每一笔收入不多,但有很好的能见度,也就实际上创造

了公平透明的薪酬获得体系。在制造业大力发展的当下,吸引更多年

轻人进工厂,更为重要的还是企业做出改变,在提升工资的同时,关

7注行业的“精神收入”,让年轻人摆脱对流水线的厌恶和恐惧,让他

们在工厂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

8免责声明

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非商业用途。在未取得粉笔职教许可前,任何人士或

机构均不得以任何方法或形式复制、出版、发放及抄袭本资料内容作商业或非法

之用途,违者必究。

9

你可能感兴趣的:(送外卖VS进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