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设计模式1

我一开始, 并不是很看重设计模式, 认为设计模式没太多作用, 在移动开发的时候, 用处不大. 直到后来, 开发的项目变多, 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才逐步理解了设计模式. 

当时也不是特意学习的设计模式, 而是在面试中被问及到, 工作中使用过哪些, 当时都回答不上来, 事后回顾这些问题, 都用了哪些呢, 慢慢发现, 自己在使用设计模式, 但是不知道使用的是设计模式.

我理解的设计模式, 是为解决问题, 提供的很多思路, 当遇到一个情景时, 应该如何着手编写代码, 可以更好的扩展, 降低代码间的关联呢. 设计模式提供了合适的方案.

我是一名iOS开发者. 当初开发智能硬件时, 面临iOS7, iOS8的系统相册方法更新, 以及硬件上的图片资源和手机沙盒中的图片, 同时有4种不同方式的图片资源, 需要再App内使用, 总不能写A, B, C, D4个类, 在程序中, 每个使用图片的地方, 就判断一下吧, 那样的话, 代码会有很多if else. 于是, 就用 <适配器模式> 将每个图片的使用方式, 封装成同样的. 再继承自同一个父类. 这样, 使用多态和封装, 就在程序中, 使用最小的改动, 使得所有地方可以统一的使用图片资源. 如果以后iOS15, 又变更了图片库, 程序内也不用太多改变. 只需 "修改" 适配器, 既可以继续通用. 在设计模式的引导下, "修改" 适配器, 也不一定是去修改适配器的代码. 可以用 继承, 组合, 多态等方式, 去更新迭代.

这就是设计模式带来的便利之处.

装饰者模式,把A类传入B类,B类跟A类实现同样的接口(很像),但是B比A更丰富. 在B类中, 跟A类同名的方法, 就直接调用A类

外观模式,内部创建A,B,C多个类,在某个方法中,调用他们中的方法, 进行组合。

桥接模式,跟装饰者很像。但不是为了扩展,为了替换

组合模式,自己,自己2对象,自己3对象。全部封装在自己内。二叉树的样子

模板模式,重写抽象类某方法,实现替换

单例模式,  全局只有一个, 共享同一个

原型模式,  父类提供公共方法, 子类覆写父类方法. 即多态

适配器模式, 将不同的类的属性方法, 通过适配器, 封装成一样的.

代理模式, 传递某对象, 通过协议, 可以使用该对象的特定方法.

工厂模式,  在工厂类中使用,  某超类的子类, 子类自己重写了父类中会被使用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设计模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