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着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层次不包括(生产资料)

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一元论)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是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3.在这两方面的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重要意义:1.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为划分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3.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4.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变革显示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解析】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2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解析】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1)只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解析】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晕的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想对象、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

【解析】

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1)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2)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3)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体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它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客体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解析】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和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实践有一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解析】

(1)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不断地被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所证明。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解析】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确实首先必然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触及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且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一方面,人要立足于现实,在由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甘于受自然界的种种限制,总是要在精神世界中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把这些理想变为现实。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解析】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车,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意义:1.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2.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3.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