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翰福音》一1-18节看耶稣基督的身份(1)

图片发自App

      咋看这个题目感觉比较具有神学性,不过,毋须紧张,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约翰福音的作者,他是耶稣基督十二个门徒之一的约翰所写的,这一点在很多的书藉或者很多的讨论里面都提过,或者在这里也简单的把结果交待一下,约翰福音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本书的写作目的记录在《约翰福音》20:30--31节“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福音》与其他的福音书的分别,在于它是更加清晰的将他要写的主题表达出来,他只是拣选了耶稣所行的七件神迹,表达了耶稣七个不同的身份,目的是叫记这些事情是让我们相信耶稣就是基督,就是那一位救世主,是神的儿子。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思想《约翰福音》第一章1-18节的信息。

      《约翰福音》第一章1-18节,可以说是约翰福音的一个导言,从一个神学的角度来介绍耶稣基督的身份,所以,在他开始的时候,没有好像马太、路加一样的记录耶稣的出生,或者是没有好像马可福音一样直接了当的从耶稣基督开始出来传道记载。他从一个神学的角度,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耶稣基督来到世间上的意义是在那里?从这一个角度以及神学的角度来介绍耶稣基督。他一开始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太初”让我们想到创世记里面所说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两个可以说是平衡的,“太初”也好,“起初”也好,是说到时间之始,在“时间”开始的时候,更准确讲在“时间”还没有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约翰用“道”来形容无始无终的耶稣基督。

      “道”这一个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字,“道”在希腊文里是一个字包涵非常含义的字,她包括了“说话、道理、规范、原则”等等含义。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件很重要的事,希腊文和中文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但是,希腊文的“道”和中文的“道”意思却是相当的接近,因为中文的“道”也包括了“说话、道理、规模”之意。然后,有一点就是当我们研读《约翰福音》时,还要知道“道”这个字或多或少已经受到当时希腊的思想的影响。

      在希腊的文化里面,他们由柏拉图开始一直到亚理斯多德,在公元前的五、六世纪一直到耶稣的时代,产生一种叫做“二元论的思想”,即:认为“心思”是最崇高的,也就是说,是没有物质的,没有身体的,没有摸得到、看得到的一个躯壳,纯粹的心思是好的,反之,如果有物质的躯壳,有物质的身体,有物质的世界,是恶的。这种“善和恶二分法”后来又发展两种主义,即:享乐主义和苦修主义。其实,它们均是剑走偏锋,有一个藉像修行苦待自己的身体,有一个藉机会放纵私欲,即:一个是尽情的享乐,一个是尽情的刻苦,但事实上两个思想都源于“二元论”的基础之上,为什么呢?推崇享乐主义的人会说:“因为身体是邪恶的,所以我们不用管它,我们只是要心灵就好了。”因此,身体如何的败坏,如何的享乐,吃喝玩乐或者在道德方面有滥交等等,都不打紧的,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心灵,所以你有学问,追求知识就可以的了。推崇苦修主义的人会说:“身体好像囚牢束缚了我里面的心灵,因此,要苦待身体,要律己,要通过一些艰辛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生活,获得心灵真正的释放。”虽然两个表达跟享乐主义是非常的不一样,但是,其实都是源于“二元论”的分法。


      基于这样的背景,耶稣基督的来临对于希腊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便具有非常大的挑战,他们认为神绝对不能来到这个凡尘中,他们认为神绝对不会踏足混浊的世界之中,只是,令人意外的是,祂不仅来了,还以肉身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之上,他取了人的形像,生活在人群之中,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祂没像享乐主义者放纵私欲的生活,祂没像苦修主义断绝人间烟火,祂是道即是神,祂以与人认同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之上,祂向人们展现出一位平易近人的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约翰福音》一1-18节看耶稣基督的身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