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大误区

高考已经结束了,考得好还要报的好,高考志愿填报很重要,但,到底该如何填报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的方法论是以终为始,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要实现我的这个梦想,我需要填报什么样的志愿。

但是,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讲高考志愿填报,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主流的声音,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政治正确的感觉,你不这样讲好像就不对,比如说,在做选择时,一定会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专业,学校,城市。

目前主流的声音是,城市第一,其次是学校,再者是专业。最初我听到这种说法,是张雪峰和罗振宇老师这么说的,因为他们名气大呀,说得也头头是道,后来一般的志愿填报师也就人云亦云,时至今日,这个说法仿佛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然而,在我看来,这违背了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则,这是当下志愿填报最大的一个误区。

我们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来梳理一下,比如说,一个学生的理想是做高中的英语老师,如果他填报志愿时,以城市、大学、专业这样的思维路径来做决定;那么,他首先会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选择一个城市,大城市学校的分数线普遍都很高,接着他选一个自己有可能考上的学校,最后考虑专业,英语专业在很多院校里面都属于分数线较高的专业,如果分数优势不是很明显,那就很有可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比如会计,工商管理,历史学等等,这样的话,这位同学固然是走进了大城市,但是,他离自己的梦想却越来越远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在大城市上学能够见世面,增长见识,而一个人的见识将决定他未来的成就。不可否认,见识很重要。

但,请问,什么是见识?

我敢说,当下舆论对见识的理解都比较狭隘。

见识不是见多少高楼大厦,也不是见多少别墅豪车,更不是在参加某次高档沙龙时与某位明星或学者的合影。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北京时,当时住在我朋友的公司,和他的员工一起闲聊,当我得知那里的具体房价时,我很自然地流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然后,这个员工就私下里给我朋友说,一看就是他就是从小地方来的,没有见过什么世面。

我知道后,只能呵呵一笑,如果这就算是所谓的见过世面,那么,我在那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你告诉我北京的房价几万一平米,我固然会惊讶,然后我就知道了,接受了,再然后,我还会告诉别人。若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就叫见世面,那么这个所谓的世面未免也太廉价了吧。

在山西省阳泉市有个叫娘子关的又小又偏僻的地方,很明显,这是一个没有“世面”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个地方,刘慈欣创作出了科幻巨制《三体》。

康德终生都没有离开过葛底斯堡小镇,但,这也并不影响他成为著名的哲学家。

当然,我并不是要矫枉过正,在当今这个时代,去大城市学习的好处非常多,它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可以提供很多小地方不能提供的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前沿和时尚的专业,去大城市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真理跳出了它的那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留在大城市,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那里的生活节奏。我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坦白地讲,我一点也不喜欢在那里的感觉,我还是觉得在我老家这个四线小城市里待着舒服,而且,这也不影响我创作出优质的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对于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方面,不同的人报考志愿时,考虑的次序是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要从事前沿和时尚工作的人来说,应该优先考虑城市。

对于立志考研考博出国留学,这些想要持续深造的同学,应该把学校放在第一位,因为名校在这些方面会有很多机会。

对于未来职业有着明确规划且在学习内容上爱憎分明的同学来说,专业更加重要,我就属于这一种,我非常喜欢文史内容,极其反感数理化,我上大学前想,如果我上大学还要继续学习数学,那我就不上大学了。后来,我学的是历史,从高考结束后,我就真的梦想成真了,再也没有学过一分钟数学。因为我是典型的文科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见识更多的来自书本中,尤其是那些往圣先贤的经典著作。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才是我们长见识的最佳方式。

当然,这是一个积极入世的时代,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进不了大城市,我们可以去大城市的周边呀,去不了北京,可以考虑天津,去不了天津,可以去保定。现在交通非常方便,如果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小城市读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大城市体验一下,开阔一下视野,若真是觉得大城市更有魅力,那很好,这可以成为你考研的动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偏信,不盲从,从自身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着眼于未来的目标,理性选择,预祝大家都能走上理想的求学之旅。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