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书传说”考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73年,大英图书馆因年久失修需要搬迁新址,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把浩如烟海的图书搬过去,耗费时间不说,费用还十分巨大,老馆长很苦恼。这时一个年轻馆员出了个主意:可以让市民免费借阅10本藏书,条件是一个月后还书时,必须还到新址去,问题得以解决,省时省力还省钱。(网上还有更多的细节,请各位自行搜索)

    为什么要考证这个故事呢?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深深地被年轻馆员的智慧所折服。最近再看这个故事,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感觉不像故事像传说。来,那就科学理性的求证推敲一下。

    第一、藏书问题

    经查询,1973年,大英图书馆的藏书大约为1000万册,里面大多是工具书、哲学书、科学书,其中不乏有孤本、珍本、古籍等,十分珍贵。这意味着在1000万册藏书里,大部分并不适合普通人看,而其中的珍品也不适合以借书还书的方式来进行搬运。问题来了,抛去大家不爱看的、不想看的、看不懂的、不能搬的,1000万本书能有多少会被普通人借走?剩下的书又该如何处理?

    第二、市民流量

    假设1000万本书都能被借走,按照每个人借10本的话,一个月内将有100万人次的市民来借书,平均到每天大概是34000人,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算,每小时进馆的约4200人。这么大的人流量,持续8小时,图书馆如何来进行接待?

    第三、馆员配备

    按每个人借10本书算,1个馆员从办理借阅到把书籍找全,再登记离开,最快也得一个小时。那么,4200名市民进入图书馆的话,必须有4200个馆员同时接待,才有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履行完手续。这还没完,一小时后又有4200人进来了……八小时连续工作,馆员肯定累瘫了,就得轮休,按两个人倒班计算,光馆员就要有8400人之多。雇佣这么多馆员,不可能也不现实。

    第四、还书困境

    参阅借书场景就能想象到,肯定很酸爽。这里不再赘述了。

    综合起来,这个传说极为不靠谱,肯定有问题。

    考证到此结束了吗?不。

    经过继续搜索,找到了传说的源头。这似乎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但并不是发生在大英图书馆,也不是市民免费借书。初步考证,故事发生在80年代,浙江一个中学的图书馆要搬迁,同样面临搬书问题。一个老师灵机一动,要求每个同学在暑假放假前必须借十本书,利用暑假的时候写不少于五篇读书心得体会,开学的时候上交,同时把书还到图书馆新址。(当然,此事依然属于网传,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不过比起传说来,似乎靠谱许多。)

    有意思的是,这个本来是展现中国人智慧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在网络上,开始改头换面、移花接木,最后居然漂洋过海的成了大英图书馆搬书的传说。学生变成了市民,借书写体会变成了免费借阅,学校图书馆变成了大英图书馆,真故事变成了假传说。

    这个荒谬的演变过程,谁的错呢?

    历史追求的,是真相;故事也一样,否则就成了传说。

    不靠谱的论据,得不出令人信服的论点。您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搬书传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