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碎碎念

近期因为单位要搞读书会,指定了阅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看着发下来的这薄薄的小书,我想起了自己大约在十年前阅读时的快感。具体细节已经不太清晰了,但是牢牢记住了“数目字管理”这个词。这段时间开始断断续续重新阅读这本书,居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仿佛在阅读一本新书,有了很多想要说的话,特地记下来,留存日后翻阅。


一、皇帝

中国人对皇帝大都有一种崇拜羡慕之情,想象着那巍峨的宫殿、成千上百的妃嫔、庞大的国土和百官朝拜的威严,应该说这一切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然而本书告诉我们,在明朝当皇帝并不是一件什么值得羡慕的差事,在整个统治集团的内部,皇帝与其说是一国之主,还不如说是一个机构和活着的祖宗。作为一个中国皇帝,你不能有太过强烈的个人爱好,不能随意走出皇宫视察,也不能随心所欲发号施令。如果是一个有强烈抱负的年轻人,皇帝这个职位肯定将他慢慢消磨成一个无趣的人。帝国庞大的财富,皇帝能享用的也非常少,后宫的妃嫔通常选拔的标准不是长得好看而是朴实无华、品德端庄。当中国皇帝,真的太惨了。。。


二、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是中国庞大统治机构的中枢力量,也是一种压倒性的力量。这些文官主要是从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群体里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然而,官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表面上尊奉儒家道德的同时,私下里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官位、财富等。作者在这里用了“阴阳两面”来形容这种私欲和公德的冲突。政府薪俸的实际标准相当低下也直接导致了官员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敛财,不然生活会相当穷苦。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制度安排让人无语。


三、首辅

明朝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害怕大权旁落,于是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没有宰相,仍旧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官员来统揽文官集团,调和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关系,所以就出现文渊阁首辅这样的非正式宰相。在我的理解里,宰相相当于一个公司的CEO,皇帝就是董事长。一个公司如果想要保持高水平的治理能力的话,一定需要一个高素质的CEO。明朝的首辅却是个非正式的CEO,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明朝首辅的结局大都比较惨。。。


四、武官

明朝的武官地位相当低,“武不如文”这个传统从宋朝就绵延下来了。究其本质,其实主要是统治阶级吸取了唐朝的藩镇割据的教训,不会轻易让武官做大。因此,一个王朝一旦安定下来,就绝对不会让军事力量做大。此外,落后的后勤给养制度(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后勤制度)和落后的军户制度都直接导致军事能力相当低下,整个国家的军备力量处于一种极端落后的状态。


五、低水平的治理能力

明朝的地方官员统揽着所在地方的各种事务,包括司法。但是中国的司法制度只重视刑罚,对那些民事纠纷特别是经济纠纷,通常采用一种模糊和凭直觉断案的方法,这样的司法能力根本无法助力市民工商社会的繁荣发展。明朝的财政也是各地方各自为政的就近输送,而不是中央统筹一盘棋的财政制度,这样也就无法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统一的财政制度。


书还没看完,但是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这么庞大的国家既没有高超的通讯和运输技术,也没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法律制度,只能是相当低水平的维持下去。所以明朝的赋税税率虽然不高,但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一旦遇到大的饥荒和自然灾害,整个国家就会处于动荡之中。此外,边境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和海上势力的进犯,也会使得整个帝国手忙脚乱。一旦这些隐患叠加起来,明朝被白山黑水的民族取而代之,也就顺理成章了。让人悲哀的是,取而代之的王朝依旧如故,这种治乱循环的现象终于在1840年被英国人的枪炮所终止,庞大的衰老帝国终于被拖进近代世界秩序之中。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终于有资格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