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54-刻舟求剑的孔子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古代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举行的隆重的祭祀典礼,鲁国出自周公旦一系,在周的诸侯国中地位特殊,因此也可以举行禘礼。

灌:是祭祀中的一个程序,把祭祀用的酒倒在地上,献酒以降神。

禘礼上,用活人(一般为幼年男女)代替受祭者,叫作“尸”。祭祀要向尸献酒九次,第一次献酒叫“灌”。

这句话的意思就简单了:“禘礼上,行灌礼之后,我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

周礼是夏商两代延续下来的,《左传·昭公二年》记周代礼典云:“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观夏、殷之道,其封国之君不能恢复前代礼制。杞国没有继承夏朝的礼制、宋国也没有传承殷朝的礼制;再看周朝,而经历周幽王、周厉王的丧乱,周王朝实力衰退,亦不能按照法度执行周礼。虽然鲁国虽因周公封地享有天子之礼的标准,虽然《左传》说“周礼尽在鲁矣”,可惜鲁国实力不足,只能从简了。

这依然在说,“礼崩乐坏”带来的影响,当时最高级、最严肃的“禘礼”都遭到“打折扣”,还能有什么不能改变呢?

尤其是这几年,社会发展很快,老家浓厚的民俗也逐步变淡,人情也随着越来越淡。说人心不古,一点也不冤枉。这些年回老家“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欣喜已经没有啦。

其实“禘礼”遭遇打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改变才是最大的不变。禘礼也要跟着历史与时俱进,孔子不想继续在“禘礼”上看下去,如同我们看了春晚开幕,一会就要走开是一个道理。

“禘礼”迭代的流传下来,礼崩乐坏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现在的山东老乡依然谦虚,见人就称呼: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论语》54-刻舟求剑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