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0101+wxq19950212+“学而不思则罔”

I-重述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的过程中,只读而不思考不内化,我们所看的内容就会就像浮在空中的一片雾,一吹就散,并不能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对此我深有体会。

以前我看书都是顺着看下去,把一整本都看完,合上书内心惆怅一会儿,然后把书工工整整地放在书架上,再也不理会。后来遇到朋友,我们聊起一本书,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我兴奋地说“我看过!超级好看!”,朋友见我一脸兴奋,忍不住好奇,也兴奋地问我,“是吗是吗!那它讲的什么?”然后空气突然安静,我的兴奋僵在了脸上。是啊,它讲的什么来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男主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女主雇人恐吓自己的好友,一个查询女主的侦探被杀,男主自杀……但是整本书我却串不起来也讲不出来,提到它,我内心只有阴暗悲伤的感觉。不仅这本书带给我悲伤的感觉,这段谈话也是。

所以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呢?

每当我们和朋友说起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对方没看过,他们会问:

“这本书讲的什么内容呀?”

“哪个部分讲的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如果是致用类书籍,对方还会问“有哪些内容可以用到生活中来提升自我呀?”

而当你想把书推荐给别人的时候,还要说这本书有哪些优点,这样别人才会有看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而加入了深入思考,读书便不再是易事。

人的记忆力的确有限,不可能记住所有读过或经历过的东西,不过记些笔记是不是会好很多呢?不记笔记不思考的时候,我们会陷入只追求阅读速度的误区,也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意思,很多时候我都会有下面的几个想法:

“我读完了一本好书,可是却说不上来读完是什么感受。”

“嗯,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可它讲的是什么呢?”

“我都读过这么多书了呀,哪本书里的什么内容是我用到生活里的呢?”

如果读书只读不用,最终就会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和没读过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有很多人会说,读完一本书,肯定会记得1%-2%吧,也肯定能记得一些精髓吧,这些一定会对自己有影响的。我们也会在心里自我暗示,那99%我们看过了一定会有印象的,雁过留痕嘛,等遇到某个场景,我们一定会想起来,跟别人说,“说起这个,我好像读到过类似的理论”或者“我记得我在哪里看过这个”。

一本没有太多感受的书就像一顿我们不会特意去记的餐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连昨天吃了什么都要想好半天,又怎能指望过了很久还记得自己某天吃了什么,读书看过了哪些内容呢?

而且,如果读一本书只记得1%-2%,那我们的读书效率未免也太低了些,怎么也得记得其中的10%-30%吧。

读书理解精髓只是我们自我安慰的谎言,只看书不思考不应用我们会连精髓都忘记。如果仅仅将一个个没有联系的点堆积起来,而没有将知识或书本讲述的内容融汇在一起,不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又怎能做到读而不忘呢?用这样的方式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用的。

A1-联系实际

读完书中这些文字,我内心很是羞愧,因为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读书的,读书只求快求多,而并没有认真思考书中的思想,读前也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想从中学到什么。

就拿我之前读的张爱玲小说为例,我曾读过厚厚一大本的合集。但是很惭愧,现在我一篇也不记得,当时有些为了读而读,并没有认真体会作者在小说中描述的感情,没有认真思考,只是读了个故事。

反观我的一个朋友,每当她读完一部分,就会和我分享她读过的内容以及读后的体会,并拿出她厚厚的读书笔记本给我看。

大三时我们一起学英语口语课,同时那段时间她也在读《三体》,有次晚上,她竟然用英语和我复述了飞船遇到四维气泡的故事!同时她也畅谈自己对太空的向往,想去探索太阳系外的生命。而我看到,她的笔记本中,写满了和这一故事相关的英文短语及句子,里面也包含着她的很多思考和体会。

在和她相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只是在看书,却没有读书。读书不仅用眼,还要用心用脑,要记录下自己读书的体会感悟和收获,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所用。

A2-规划运用

通过以往的经历,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享受读书时的快感,求快求多,却没有将内容咀嚼推敲,而这,又和我们看偶像剧消费大脑有何区别呢?

因此,为了避免读而无用,我决定在以后读书时进行以下几步:

1、为新书分类,书籍分为“文学类”、“致用类”、“专业类”、“拓展类”等。不同分类下的书籍有不同的读书目的。“文学类”书籍注重体会思想内涵和文学技巧,学习故事结构、表达修辞等;"致用类”书籍注重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快读然后立即实践,可以在需要时拿出来翻阅;“专业类”书籍需要细读,认真理解每章内容,重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类”书籍是拓宽视野、拓展兴趣的,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记录。

2、拿到一本新书,先看目录,然后快速浏览,了解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3、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都要做笔记,但笔记内容各不相同。“文学类”书籍可以多摘抄优美段落和句子,并写下自己读时的感受,同时也要深入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读完全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大致讲了什么故事;“致用类”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将具体办法抄下来或转化为自己可用的办法,写在便签上,贴到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去实践;“专业类”书籍需在书本上写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每读完一章,进行思维导图式的总结,最后进行全书总结;“拓展类”书籍可以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描写,加入自己的素材库。

4、每周拿出一至两小时,翻阅自己的笔记,并结合最近的经历,思考新的感悟。


写后感悟:

1、读书前期应求稳不求快,什么是稳?就是作者的意图自己能够领会到,看到作者的描述会联想起自己的经历,产生新的感悟,并停下来深入思考,得出一些有效结论。读书不能只求速度和数量,还应追求质量。读多少本书不是目的,读书对自己有用才是真正有益。求稳是为了建好根基,掌握阅读技巧,学以致用,后期再求速度,快速领会书本含义,提高阅读效率。

2、写的过程中应多联想相似或有关场景。深入分析当时的感受,发现问题,并改正。

3、联系实际部分需突出读书后记笔记及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想虚构一个相关场景,可以利用一下要素及技巧:

(1)人物及对话

(2)人物对话体现出的做法对比

(3)对比后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0101+wxq19950212+“学而不思则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