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这个村出了个博士生

广南县黑支果天生桥村委会踩山坪村,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苗族村寨,全村有农户65户338人,世世代代靠农耕为生,生活十分穷困。但他们没向贫困低头,始终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那怕是砸锅卖铁,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孩子们上学。就是在这个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没有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大学生13人,高中生3人,甚至还培养出了一名博士生。

路再难也要走

村里的王兴忠正是这位博士生,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家人的无私支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图强,努力读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全村引以为傲的榜样。

/p>

小时候的王兴忠

“王兴忠从小就爱读书,上小学是在天生桥完小,距离我们寨子有2公里,那时候没有车,山路又难走,王兴忠每天五点就起床,走路到完小去上课,下午放学又走着回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到家,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一天都没有断过。”说到小时候,他的父母总有说不完的话。这条风雨无阻的上学路一走就是五年,身材弱小的王兴忠却走得很踏实、很快乐,一想到又能在学校学习新的知识,步伐总是轻快的。到了六年级,学校组织住校,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学校没有通电没有通水也没有食堂,王兴忠只能放学后到学校不远的河边挑水找柴自己做饭,晚上则点蜡烛学习。王兴忠说那时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只要能读书,再苦再累他也愿意。

时间一晃到了2000年,王兴忠考到了黑支果初级中学读书,因学校住宿紧张,王兴忠和同班的七个同学到校外租房子住。放学后同班的同学经常到他们的出租屋玩,聊天、打牌、玩游戏,有时候一玩就玩到深夜。王兴忠从来都不参与他们,回到住处后就埋头做题,完全不受他们打扰,在这帮同学看来王兴忠就是个只知道学习的“木头”。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从小就过早尝试了生活艰辛的王兴忠,比谁都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砸锅卖铁优先上学

2003年的8月25日,踩山坪,在革命烈士王开洪的孙子王文明家里,一家四口人做在火坑前商量着一件大事—儿子王兴忠考取了广南县一中高中部,这本是一件喜事,然而,眼看开学时间马上就到了,家中却还没有凑齐学费。看着母亲满是老茧的手、父亲累弯的腰,王兴忠产生了放弃读书外出打工养家的想法。父亲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一咬牙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了,凑够了学费,让儿子安心去读书。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土地不种误一季,人不读书误一生,现在家里生活虽然艰难,但是你一定要认真读书、刻苦学习,不要担心家里,别人花三分力气,你就得下九分甚至十分的功夫,才有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要不然就只能像我们一样一辈子在这大山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担心钱,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王文明夫妇虽然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兴忠,让他在漫漫的求学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坎坷都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

/p>

知识改变了命运

经过三年的勤学苦读,王兴忠考上了红河学院,这是家里乃至整个村的一大喜事,但是高昂的学费又把整个家庭从喜悦中拉回了现实。母亲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背粮食到集镇上卖,舍不得坐车,都是步行,天黑才迈着沉重的步履回到家;父亲则到周边的工地打工,衣服破了又破,补了又补,都舍不得换一件新的。“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不能耽误孩子读书,为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家一年四季都是“农忙”,又是栽种庄家,又是养猪养牛,春种秋收,没有一天是清闲的。每天起早贪黑,累的够呛,但想到念书的王兴忠等着钱交学费时,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母亲说。

大学期间,王兴忠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大三暑假时,他给当地农民搬运石榴,忙了一个月,只拿到300元,当时感触波深,更加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一心想着一定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善家庭条件,于是加倍刻苦学习,终于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的研究生,接着继续攻读博士。当时国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扶持力度比较大,除了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给这个贫困的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加坚定了王兴忠读书的信心。

毕业后,王兴忠回到母校红河学院当上了一名教师,并且还是驻村工作队优秀的一员。

王兴忠说:“父母劳苦的手才是我读书这二十多年来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双手在春天的季节里和冬天一样开裂,常年用胶带将开裂见血的缝隙拉拢在一起,也许看到他们的双手,大家就都会明白,要是仅有我个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动力还是父母的付出和支持。”如今,家里的土墙房已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水泥楼房,猪儿肥、牛儿壮,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兴忠也成为村里的榜样,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学校读书,昔日思想落后的苗寨换发出了新的生机。

来源:广南县黑支果乡 李力维、李清翠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南这个村出了个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