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神经科学与西部世界(活在未来)

西部世界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我们自我意识的基石是各种情绪和欲望,而我们大脑中的理性很多时候是对各种情绪和欲望较量的结果做出解释,同时把这些决定的所有权归属于“理性自我。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要玩儿这种障眼法而不是让我们感受到大脑中代表各种情绪和欲望的神经元网络之间的较量呢?这是为了让大脑更方便地完成它最重要的功能-预测。

很多人以为大脑不过是接受身体传递给它的各种信号,然后根据这些信号做出决策和行动。不过大脑的功能可没有这么简单,就像我们已经介绍过的那样,大脑是一个超级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它从身体内外获得各种信号,然后把这些信号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场景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和处理支离破碎的各种信号。大脑呈现给你的场景永远要比真实发生的稍微慢一点,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现在”其实并不存在,你的大脑给你呈现的场景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是有延迟的(一般不会超过一秒)。

如果你对我以上说的有怀疑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实验,你可以用你的手去触摸你的鼻子,你是先感觉到鼻子上的触感还是同时感受到手和鼻子上的触感呢?你肯定是同时感觉到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鼻子上的触觉神经比手上的触觉神经更接近大脑,所以鼻子上的触觉神经先报告了触感。你的大脑不会告诉你,我不知道什么触摸了我的鼻子,但是鼻子被触摸了。相反你的大脑会等到你手上的触感神经报告了触感之后,为你整合出一个场景,你的手正在触摸你的鼻子。

我们的大脑不仅会整合身体传来的各种信号,有的时候会很执拗地忽视这些信号,按照自己的方式给你呈现一个和实际信号不符的表象。请看下面这两张图片,你能发现他们有特别大的区别吗?你应该发现不了(你要是能发现的话,建议你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右边的图片其实是一个人的脸压到新雪上,接着给雪里留下的痕迹照张相得到的。也就是说右边这张图片中的脸其实是凹陷的,但是你的大脑不这么认为,它认为所有的脸都是凸出来的,所以强行把视觉信息篡改了。

大脑产生的错觉


我们对大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大脑的功能就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简单搜集和处理,其实大脑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来搜集和处理外界环境刺激的,那就是预测。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每一刻都在利用感官不断从头重建现实,而是用大脑已经构建起来的预测跟感官信息相比较,对预测不断更新、精炼、纠正,可以说大脑的核心功能就是预测。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从计算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奇迹,我们需要几点起床,几点出发,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工作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些事情,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大脑在进行高强度的计算。为什么我们并不觉得每天的生活是个奇迹呢?因为大脑早已经根据以前的记忆预测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大脑并不会对和预测相同的情况分配大量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一种易耗品,需要休息和能量摄入才能补充(这点早就被科学实验证实了)。大脑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减弱,这种效应被称为重复抑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到倦怠的神经基础。

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没有遵照大脑预测的正常方式进行,那么大脑就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了。比如说你今天起晚了没赶上班车,这时你的大脑就会分配注意力,让你考虑如何去公司,哪种交通工具更好等等问题,当你费劲心思终于准时到达公司时,你会感觉比平时更累,那是因为你的突发事件让大脑花了更多的注意力和能量进行处理。

大脑为了更方便快捷地完善预测,编造出一个“理性自我”并且把所有记忆中的事件编成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代表着大脑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电化学反应和激素分泌。比如说你没按时起床赶上班车是因为昨天晚上看电视剧时间太长了,你到公司之后筋疲力尽,然后开会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开会时被领导训斥。这会触发你的负面情绪感受,你的负面情绪感受会导致大脑释放激素,给所有和负面情绪感受相关的记忆一个负面评价。当你下次再想熬夜看电视剧的时候,这个负面评价会被触发,你会想到由此引发的不愉快经历,然后重新考虑是不是要早点休息。

我们需要从负面情绪感受中吸取教训,但是大脑不会把所有的细节都公布给我们的“理性自我”,那样会导致信息过载。我们的“理性自我”会编出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熬夜看电视剧会导致早上赶不上班车,会影响工作效率。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你的“理性自我”不需要知道大脑中发生的一切,也能达到吸取教训,完善预测的目的。我们的“理性自我”和左脑中的万能解释器是一种对大脑中的无数电化学反应和激素分泌的结果进行简化的机制,它们就像我们头脑中的头条新闻,告诉我们大概发生了什么,而不会涉及大脑中各种工作的细节。

大脑为了方便快捷预测不但要编故事,还要赋予意义。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为每个事件,每个物体,每个人赋予某种意义。动物的大脑也能为外界环境中的不同刺激赋予不同的情绪或反应,比如看到食物想吃,看到猎食者逃跑等等。人类强大的大脑让人类有更长时间的记忆,也能在这些记忆之间建立长时间的关联,这样就可以为这些记忆中的经历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中性的。

比如你没赶上班车这个事件,如果它和负面情绪关联起来就会是负面意义的,比如说上班迟到被领导训斥。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就会是中性的,如果你在乘坐地铁时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相谈甚欢并且没有迟到,也许这个事件的意义会是正面意义的。不同的意义会引发不同的预测和行为,所以我们天生喜欢给所有人和事贴标签,因为这让我们的预测更方便快捷,也能减少大脑的负荷。

人们做预测的机制从古到今变化多样,从看面相手相到测算生辰八字,从星座运程到XX型人格,五花八门。这些预测机制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比如脑后有反骨的人未必都会造反,某某星座的男人也未必都是渣男,具备某些性格特征的人也未必都是变态杀人犯。既然这些预测机制不太准确,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不断发明新的预测方式,并且乐此不疲呢?因为这些预测机制可以减少我们大脑做预测时的负荷,让大脑运行地更低碳环保一点。我们的大脑就是喜欢各种可以降低预测难度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准不准,都会有人信的。

人类大脑做预测和贴标签的强大能力帮助人类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能力也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烦恼。我们下意识的预测和贴标签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而且很多预测还会起到反作用。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有两个不同颜色的按钮,按其中一个按钮有80%的概率从管子里面掉下来食物,另一个按钮只有20%的概率。猴子和其他动物会一直按那个有80%概率出食物的按钮,四岁以下的儿童也会有同样的行为。不过四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会不一样,他们会下意识地预测每个按钮和掉落食物的关联和概率,这会导致人们得到食物的概率反而低于百分之八十。

曾经有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告诉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他们脸上被贴上一个非常逼真的伤疤(实际上没有,在他们走出化妆室时被去掉了,但是志愿者不知道),让他们报告和别人聊天时的感受。大多数志愿者都会报告别人在谈话时注意到他们脸上并不存在的伤疤。这些志愿者把和他们谈话的每个人的一些面部表情和动作预测成和并不存在的伤疤相关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花很多时间去捕风捉影,导致一些无谓的担心和负面情绪。比如别人跟我说话时皱眉了,是不是他对我说的话有意见?其实也有可能是他只是咖啡喝多了,感觉有些不舒服罢了。但是我们能够停止这种毫无必要的预测吗?根据我的经验是不能,因为这是我们大脑的默认工作模式。

很多禅宗大师都会说坐禅的目的是脱离“相”,用更接近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我们每个人大脑默认产生的预测,联想和标签就是“相“,你无法摆脱它们就是“着相“,相反不掺杂任何预测,联想和标签地去观察每件事本来的样子就是真正的“空“。

我不知道谁能一直保持这种“空“的状态,反正我是不行的。我曾经试图阻止大脑的预测,联想和标签,但是毫无作用,这些预测,联想和标签总会自己冒出来的。我后来就不再做这种蠢事了,相反我会练习如何从第三人称视角观察这些预测,联想和标签,让这些预测,联想和标签不去引发我的情绪反应,或者观察到我被引发的情绪反应。一旦你能阻止这些预测,联想和标签引发你的情绪反应,或是观察到你自己的情绪反应,你就能控制情绪反应引起的行为。

比如说当我儿子在我工作时抢我鼠标,我会下意识地给这件事贴上“淘气”的标签,然后就会引发我想训斥他的情绪反应。不过如果我能意识到这种标签和它引发的情绪,我就可以脱离“相“,把它看成仅仅是一个三岁小孩的好奇和叛逆行为,我就能控制我吼他的行为。(当然也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尤其是我感觉疲惫,注意力和控制力低落的时候)。

我们大脑的默认工作模式就是站在过去,预测未来。很多人都喜欢说要“活在当下”,每当我听到有人这么说时我都有想笑的冲动(当然了,作为一个有礼貌的人,我一般都能控制住这种冲动,呵呵),我只能因为人们对于自己大脑的无知感到无奈。其实我们每个人默认模式都是活在未来的,除非你能一直保持“空”的状态,反正我不认为有多少人能做到,大多数爱说“活在当下”的人只是对自己的大脑缺乏了解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神经科学与西部世界(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