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讨厌计划吗?

创业公司希望:快,抢占市场

互联网公司讲究:快速行动,不要光想不做,要勇于实践。

在工作当中,有些领导经常会将「创新」、「快速」....这些词挂在嘴边,听起来这些词显得非常光荣正确伟大。但这些词有可能正在将很多创业公司导向一个危险之地。

问题是真的快了吗?快有没有带来价值?

做出来的东西用户不想用,线上问题频出,开发人员面临无数次的推翻重做,频繁的变动导致产品,开发,测试三方理解不一致,遗留的问题一堆无人推动处理,测试不好掌握质量控制尺度,无法明确定义bug,覆盖不到位。问为什么用户发现的问题测试不能发现?测试说,这些都是已知的啊,问过产品了,设计如此。

如果大部分的线上问题都是设计如此,说明:缺乏计划,我们只顾埋头做东西,但是花太少的时间在计划上。

一定有人会拿出敏捷这把利剑,说:我们要敏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需求讨论上,先行动,做出一个原型,不要企图编制一个完美周密,没有任何缺陷的计划,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计划不如变化,实践中计划好的东西并不会一帆风顺按期完成,往往会产生一此变化。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面对一下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敏捷讨厌计划吗?勇于实践就代表不需要计划了吗?这个问题也许颇费口舌都不一定能解释清楚,让我尝试分析一下。

我的理解:敏捷是将大计划,拆分为诸多小计划。

反问:不反对有计划,而是说不要浪费时间在计划的细节上。如果把时间过多的浪费的细节讨论上,就不快了,就不敏捷了。

这里我想澄清一下大部分人对敏捷的错误理解,敏捷不等于快,并不是追求快,而有效的应对变化,避免在项目结束后再进行返工,减少无效劳动,从而最终达到比传统方法“快”的目的。

划一下重点:敏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变化。

将大计划拆成小计划,大项目拆成小项目,正确合理的拆分很重要,拆分要花精力,导致前期可能并不快,这也是导致很多项目放弃敏捷的原因之一。他们会说,你看,敏捷并没有使项目进度加快,反而变得更慢了。

好了,现在问题变成了究竟要不要注重计划的细节:即要不要浪费时间在计划细节上。

先贴下持有相反观点的人经常引用的经典语录:一个立即全力执行的粗糙计划,胜过一个下周才被执行的完美计划(George Patton巴顿将军);

这里我必须要拿出我的大杀器来说话了:被奉为软件工程圣经的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作者的经验:1/3用于计划,1/6用于编码,1/2测试

各位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在项目规划时为计划预留了多少时间?如果不注重细节,1/3的时间花在哪里?以我个人十几年的测试经验来看,争议,缺陷,糟糕的设计,大部分就是出在我没在计划中没有经过充分讨论的细节中。因为如果是已经讨论过细节,必然会在测试用例中进行覆盖,测试用例没有覆盖的部分,就是那些没有暴露的部分,所以从测试覆盖角度来说,必然是讨论的越充分越好。

当然,事无巨细,无论讨论的多充分,一定会有遗漏的地方。所以我的观点也并不是追求无止境的讨论下去,凡事都有度。追求对计划细节进行讨论,控制好度,而不是放任没有计划直接介入行动,或者将行动建立在糟糕的计划之上。所以这个度就非常难以界定(何为度,就是范围的边界,关于如何确定边界又可以单独拿一篇文章来讲),这就是争议所在,这也是做我可能颇费口舌都不一定能解释清楚地方。究竟孰是孰非还希望各位看官能够独立自主的深入思考。

另外,我再借用一下管理学原理中的理论来说明下计划的重要性,管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计划是第一位的。首先要确立目标,制定计划,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有好的管理,只能是各忙各的,一团乱。

成功的创业者一定不是没有计划的,而是一定时经过了前期深思熟虑,调研,考察,觉得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的时候才开始创业的。

我不太相信谁有个什么样的点子,然后没有经过通盘考虑就做出来了,然后就成功了。即使挑担子卖糖葫芦这样的小本生意,也要有一定的计划:糖和山楂的成本,制作方法,定价,去哪里卖,每天能卖多少。

快消文化盛行时代,没有精心打磨的“计划”,很难做出好的产品。

快消对立面就是工匠精神。假设十年,只做出一件产品,做到极致,慢吗?确实慢。但是这件产品如果我们可以用百年,那就是值得的。并且才是我们需要的,才不会导致重复造轮子。对比如果一年做一件,每年换一次,等到第十年的时候,成本就和十年做一件一致了,再往后,这件产品的成本就开始大于十年只做出的一件产品了。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我是想说明做事要计长远,不能仅仅看眼前利益。

最后来一段网上摘过来的鸡汤:工匠精神渗透到德国企业的骨髓,他们制造产品,总是慢条斯理、精心打磨,严格按照要求生产,德国人讨厌加班,讨厌赶工,他们深知欲速则不达,匆匆赶制的产品肯定会出问题,拿汽车企业保时捷举例,他们组装一部车需要9个小时,但后期的检测和调试,直到满足安全出厂条件则需要数月,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要3个月,一些配置较高的车型往往需要提前一年预定。

中国企业的员工没有工匠精神,他们无法享受“升华产品”等高级快乐,只能把眼睛盯在薪资、绩效等方面,一些糟粕的企业中,员工甚至要站队,无心打磨产品,反倒是陷入企业政治中,爽得不亦乐乎,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员工多半不快乐,毕竟,当一个企业以资本为主轴的时候,当他们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时,是没有办法于薪资福利上满足员工需求的,更何况,在中国,一个技术精湛、满手油污的工程师,得到的尊重远不如一个为富不仁的房地厂商,这让工匠们感觉不到存在感,于是,没有人愿意再做工匠...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质量,管理,工匠精神,项目管理,软件工程,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