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里我们讲ABC疗法的时候说过,焦虑跟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有关,我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模式对我们进入和摆脱焦虑状态,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那些造成焦虑的认知模式?答案是有的。它就是这节课我要讲的“故事思维”。
这里的故事思维跟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故事思维不一样,它本质上是通过心理暗示,来塑造自己的内在领导力,积极地面对你的焦虑和恐惧。
为什么要叫做“故事思维”呢?因为每一种认知模式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故事原型。每个人的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或者说某一类故事在影响着自己,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着这个故事。
有文学家作过这样的比喻,说人的大脑就像沙盘,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就是丢到沙盘里的碎石,你头脑里的那个故事就像木棒,在沙盘上划出一道道沟渠,让本来无序的碎石堆出现了形状,出现了意义。
每个人头脑里的那个木棒是不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如果特别喜欢《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你发现里面的主人公都长得很好看,性格还特别好,人生如果想要发生改变,唯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好像就是等待。你看,这可能就是很多女生脑海中会有的一个故事原型。
但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女生,她不好看也性格不好呢?是否就等不来白马王子呢?如果这样的话,她可能就会埋怨家庭出身不够好,自己长得不够好看,这也会成为她人生的焦虑主题。而如果一个人的脑中是《阿甘正传》的故事,面对一副烂牌,她说不定也会有继续打好它的勇气。
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自己的那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个人信念的延展,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焦虑的归因源。
比如,如果一个人脑海中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故事,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是紧张焦虑的。如果一个人故事里的人物都是非黑即白的,那他在现实中很可能就是一个对人对己都要求苛刻的人。
面对这一切,我们能做什么呢?就是通过引入新的元素,淡化造成你焦虑的那个故事原型。
为你的故事换一个主角
具体怎么做呢?推荐一个心理暗示的小方法,就是为你的故事换一个主角。
当焦虑发生的时候,试着把你正在经历的事情想成一个故事的片段,你此刻是一个主角,你遇到了挑战。然后,试着为你的故事换一个主角。
接下来,试着给这个故事换一个主角,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他是我,面对这一切,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一出,你就进入了另一个故事通道,就好像用了一个带摇臂的摄像机,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看你现在的经历以及你预设的未来,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可能性会发生。
那么问题又来了,换谁呢?
他可以是一个你很崇拜,敬重,并且认同的人,也可以是一个你认识的导师,一个公众人物,也可以是你的一个平凡但是不普通的朋友。这些人物的特点是,他们足够勇敢,坚强和乐观,他们的优秀不是因为出身和天赋,更多是因为后天的行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比如有个企业家跟我说,当他觉得焦虑的时候,总会想到稻盛和夫的话,“无论如何也要让梦想成真,抱着强烈的愿望,付出不懈的努力,能力一定能提高,局面一定能打开”。然后他就会想,如果这事儿是稻盛和夫遇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会建议我怎么做呢?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这么问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替换你故事的主人公,不知不觉当中,你在借由另一个情景和可能性开始了自我治愈。
因此你需要给自己列个五星名单,这些人是你的参照坐标系,是不用打招呼的智囊团,是你的大脑私董会。你对这些人要足够喜爱,欣赏,想要模仿,他们也要足够积极向上,有正向引导的力量。这个名单的人数不需要特别多,三个就足够了。
演员心态和导演心态
当你把你正在经历的事情想象成故事的片段,而且可以更换主角的时候,你其实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抽身出来,从被动演绎变成提高维度去看你自己的人生。
这个时候,你还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两种心态:演员心态和导演心态。
所谓“演员心态”,就是你会觉得自己现在是在扮演一个角色,让你焦虑的事情或者说你现在觉得非常困扰的焦虑状态,不过就是你的台词脚本的一部分而已。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把角色演好,让自己在这个焦虑和纠结里面待一待,毕竟情节会往前推进,你不会一直处在焦虑里面。接纳这个焦虑,把台词念好,并且告诉自己:就像以前的很多次一样,这一次也会过去。
而“导演心态”则是一个更高的力量,你需要激发你向内的领导力,开始对所有的状况负责。主人公的命运在你手里都是可以安排和设计的。
就像我们喜欢看的很多美剧,都是边拍边播,边播边拍的。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设置的人物的最后结果是大圆满或者是破碎后重生的,你就会根据这个主线来安排他经历什么。
相信你也感觉到了,导演心态和演员心态还是非常不同的,所以你在被焦虑困扰的时候,要该当导演的时候当导演,该当演员的时候当演员。
什么时候当导演?你看到自己有的选择,能够有所行动的时候;什么时候当演员?也就是你目前做不了什么的时候。
西方有句经典的祷告文: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两者的智慧。其实说的就是这两种心态。
说到这儿,我想你也理解了所谓故事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取决于我们头脑当中固有的故事。当我们陷入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模式里出不来的时候,哪怕事实与故事不同,人们也可能通过歪曲事实,让它符合自己想象的故事。因此,改变需要新的故事。
新的故事从哪里来?“替换主角”的方法就是从别人身上找,“导演心态”是让我们自己去重新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我们去寻找和积累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故事。因为你要听过见过足够多的故事,才能有更广阔的想象力去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所以,去积累有效的故事资源,去看名人传记,去观察不同人的人生故事,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唯一那个遇到挑战的人,不是唯一那个正在焦虑的人。
在这里,我推荐你看两部影片,一个是《奇幻人生》,一个是《土拨鼠之日》。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说普通的日子里面的重复和焦虑是如何通过故事的改编获得新生的。还有一个获奖的儿童绘本也很有意思,名字叫《子儿,吐吐》,讲述的是一个小猪误食木瓜子之后的焦虑,虽然是给孩子看的,我倒建议大人们有空也可以看看。
总结
到这里,本节介绍焦虑已经快讲完了。
短短的六篇内容不足以把焦虑这个话题完全说透,但是其实为大家描述了一个焦虑情绪管理冰山图,水面之上是可见的,水面之下是不可见的。
可见的我给了你一些简单有效的对抗焦虑的方法,也告诉你如何为自己打造一个策略性应对焦虑的环境。
水面以下,我帮你看到焦虑跟时间观的关系,焦虑跟一个人的故事思维和内心情景设置的联系,还有如何增加自己解读焦虑的能力。
当然如果你的焦虑情况严重到影响你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是建议你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
最后,在总结关于焦虑问题的时候,我不想过多地赘述已经讲过的内容,倒是有个有意思的建议。下一次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可以伸开手,看着五根手指。每个指头代表你对自己的一个提醒,我们可以从大拇指开始看:
第一,大拇指代表信息。
我现在感到焦虑,它想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什么?想要提醒我注意什么呢?
第二,食指代表呼吸。
用呼吸凝聚注意力,如果你在时间空间上还允许你动起来,说出来,你可以试试另外两个方法。
第三,中指代表秩序。
最近是不是生活秩序感在下降?环境刺激在变大?我该作一些什么具体的调整?
第四,无名指代表配比。
如果这是一个熟悉的焦虑,我要不要看看近一段时间不同时间的配比是否有些乱了,该怎么具体作些改变呢?
第五,小拇指代表演戏。
如果我能像看电影一样看待我经历的这一切,如果我是导演或是演员,我该如何演绎和继续呢?我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让结局不一样呢?
信息、呼吸、秩序、配比、演戏,这五个关键词帮你提醒应对焦虑的五个方向,给到你五个工具。
焦虑是一个始终与我们共存共生的东西,我们要了解它,接纳它,读懂它,才能更好地跟它相处,最终搞定它。不要试图甩掉它,它有的时候也是在提醒和帮助我们。
我觉得有一个词特别适合形容人跟焦虑之间的关系,来自经典的童话《小王子》,这个词就是“驯养”,去驯养你的焦虑,从此开始,你既是焦虑的朋友,也是焦虑的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