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四年才看完这本书,这本,侦探悬疑小说。
至少,我对这本书的心理预期是这样的。
然而,四年间,每次看了几页或者几十页之后,拿起来接着看,发现即使忘记了原先的具体内容,再拿书读起来问题也不太大。稍加联想就能重新回忆起之前的故事情节——不过人物名的印象只剩下两位主角了。
幸好,对于人物的描写和人物关系之间的讽刺,让这本书看起来不那么枯燥。即使忘记了在前篇中出现的冗长的人名,这本书读起来仍然很有意思。加上随着案情的逐渐展开,不断抽丝剥茧还原当时的情形,让我对凶手的真面目愈发地期待起来。
然而,在得知凶手和犯罪手法时,只能感慨:罗姨在侦探小说方面的空间,进步很大。
事实上,在确定凶手是谁的时候,我还不太敢确认,甚至还往回翻了几页,重读了部分重点内容。不断读下去,读到凶手的犯罪动机时,内心的失望“就像是圣诞节被取消了似的”。
大概能够体会到斯内普教授无法在课堂上明着找哈利茬时,内心巨大的失望了。(笑)
侦探悬疑系列的作品,我看的不算少:“福尔摩斯”系列基本上都看过;阿加莎的作品也看过大部分;东野圭吾的书,虽然看得比较少,但知名度高的也都看了;更不用说电视上播过的宋慈、柯南、包拯等等——这些都是拿来下饭的啊。
所以,我对侦探小说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布谷鸟的呼唤》更像是一部世情小说——描绘着明星富豪们的世俗百态。丑陋嘴脸和光鲜外表的巨大反差。
整本书读下来,就好像:点了一份炸鸡的外卖,没有了,送的是寿司。虽然不讨厌寿司,但也算不上喜欢。这种感觉。
还是说说书的内容。
男主科莫兰·斯特莱克,侦探,巨星的私生子,前警察,落魄潦倒,和前女友差距悬殊。
女主罗宾·埃勒克特,帮侦探处理琐事的秘书,办事能力强,喜欢侦探这个职业,但未婚夫马修觉得她的雇主斯特莱克先生不靠谱。
多嘴一句:女主有未婚夫,不是男主,联想到作者是罗姨,总会想到霍格沃茨的铁三角:罗宾是赫敏,科莫兰是哈利,马修是罗恩。不知道在后面几部中马修会不会和科莫兰成为莫逆之交。
死者卢拉·兰德里,知名模特,于某个雪夜跳楼。联系到她的精神状况和警察的侦查,媒体的报道是“自杀”。
约翰·布里斯托,是卢拉的哥哥,不相信她是自杀,因此请科莫兰调查她妹妹死亡的真相。
接下来就是斯特莱克找各个相关人士进行调查的内容了。大多通过询问的方式。
这一部分起初看的相当痛苦,因为根本不知道谁是谁。对外国的人名,只能记住一个大概的形状,对话中的“XX夫人”或者教名之类的称呼,完全不知道说的是谁。所以这也是我断续看了四年的原因之一: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名字,【这人是谁?】,往前翻,又有一个新名字,【算了,重新看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经历的最多的心路历程。
所以说,看外国小说,面对这些冗长的名字,还是适合挑一个整段的时间,一口气看一大部分。
后来看起来的时候,看小说里,卢拉的司机、邻居、朋友之类的说辞,因为各自立场的不同,所以出入颇大,或者干脆截然相反。
而斯特莱克还要根据这些内容从中找出有意义的部分,还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在知道凶手是谁之后的失望,是巨大的。
比如杀人动机,和杀完人之后做的一件事,可以算是相当没脑子了。
对于罗姨在最开始发表这本小说时,以假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恩,出书的行为还是很欣赏的。而且对假名中的介绍,和侦探斯特莱克的经历相似,可以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总之,这部来自英国的侦探小说,在英国远有福尔摩斯和阿加莎的背景下,我对它还是失望的。